-
世事如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9 00:10:42) 读书笔记 -
作者:余华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命中注定》《两个人的历史》《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共8篇。
世事如烟 读书笔记 第(1)篇
共收录了八篇短文,不同于余华其他作品的叙述风格。《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在细雨中呼喊》这几本书都是不间断地看完的,而这本书先后过了一个月才看完,看的也有些吃力。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整篇读下来感觉更像是一场梦。这是我十八岁第一次出门远行,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一条船,我在这条路上找旅店,问了不少人,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否有旅店,我走了一天竟然只遇到一辆汽车,我走了不少路,直到又看到一辆汽车,我给了司机烟,想搭他的车,司机却粗暴地对待我,当我说到烟时,他对我的态度马上转变,还问我是否想吃苹果。可是半路上车抛锚了,司机说没法修了,竟然还做起了广播体操,这时我看到五个人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和他们打了起来,司机反而拿走了我的书包随那五个人一起去了,我这才意识到司机和他们是一伙的,我找了一天的旅店,直到天色完全黑了,我才发现,这汽车竟是我要找的旅店,原来旅店就在我的心里。黑夜里,只剩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可我感到很舒适。文中很多处细节描写让我们觉得偏离现实,更似荒诞,烘托出世事如烟的氛围。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在这个北风呼啸的中午,一个大汉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全文荒诞地描述我的反应:当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告诉我的朋友快死时,我不是先去询问那个所谓的朋友是谁,而是先怀疑对方是否找错地方,我是否睡错地方,后来我无奈去了朋友家,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来劝我想开一点,就连死者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死,竟对我说,没见到他最后一面,不要怪他。还让我做他的儿子。掀开死者身上的白布,是一个陌生的面孔。文中不止我的反应奇怪,所有人的行为举止都不同寻常人的作风。大汉可以一脚踹踏我的房门,所有人对我说得话,还有死者母亲对我说得话,感觉这个朋友是我很重要的人,可是我并不认识他。
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我到这儿来并非是我自愿,我是无可奈何而来。尽管这个我根本没打算接纳的朋友已经死了,可我仍没卸去心上的沉重。因为他的母亲接替了他。一个我素不相识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感的老女人成了我的母亲。
死亡叙述
十多年前我开着车把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男孩撞入了水库里,他大声地呼喊了句“爸爸”,十多年来这件事一直折磨着我,当我的儿子渐渐长大,开始骑自行车时,我想起了被我撞入水库里的男孩,儿子骑车撞到了树上,惊慌地喊了声“爸爸”,那时我觉得,撞男孩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后来我又闯祸了,我撞伤了一个女孩,可我首先做的不是关心女孩的伤情,而是去看车轮上的血迹,我用土抹去了车轮上的血迹,准备离开时,似乎看到了十多年前被我撞的男孩,于是我抱起了女孩,寻找医院,我向一个上身赤裸的老太太询问医院,她一直说着“作孽啊”,随后,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个大汉夺走了我手中的女孩,我最终被人打倒在地。也许在乡村里,一个生命的逝去很常见,可是正义永远不会缺席,生命只有一次,毁掉别人生命的人,将永远带着愧疚,良心的谴责与不安生活,不,这远远不够,他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为曾经的错误付出代价。
然后我才倒在了地上,我仰脸躺在那里,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我的鲜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
爱情故事
十六岁一次意外的性行为把男孩和女孩连接在一起,绑住他们的,是那个意外的生命。女孩喜欢男孩,包容男孩,可当女孩看向男孩时,男孩每次都是说“不要看我”,男孩不让女孩看自己,是不想让别人发现他们的关系,男孩和女孩因为突然闯入他们的生活的小生命结为夫妻,十年之久,男孩早已厌烦了女孩的声音,动作,提出了离婚。男孩说,十年前陪你去医院的那次我是真的失魂落魄。女孩反驳他,你只有一次失落落魄过,是现在。十年了,原来他们不单单不了解彼此,也没有好好沟通过。性是一次短暂极致的快乐,婚姻是一段长久平淡的幸福。恋爱时,两人有激情,有新鲜感,有浪漫。结婚后,这些荡然无存,是孩子在维持婚姻吗?是责任在维持婚姻吗?没有爱,不应开始。他们连恋爱时的快乐都没有,更不要说结婚后的幸福。人类繁衍的后代不仅仅是交配的结果,失去了思考,没有自我控制,便如同动物。
“不,你没有失魂落魄。”她再次这样说,“我从认识你到现在,你只有一次失魂落魄。”
我问:“什么时候?”
“现在。”她回答。
命中注定
汪家旧宅是镇上最气派的一所房屋,在过去的一年里,陈雷向刘冬生描绘得最多的,就是汪家旧宅。 六岁的陈雷就开始向往这所宅,三十年后的他变得富有并买下了它,却给自己带来不幸。六岁的陈雷每天晃荡在家外,是因为父母怕他玩火烧到房子。三十年后陈雷收集的所有打火机不翼而飞。命中注定陈雷和这所宅与火有着渊源吧。可能那声救命是六岁的陈雷听到三十年后的自己喊出的。
话音刚落,那个和陈雷完全一样的嗓音在那座昏暗的宅院里又喊道:“救命。”
刘冬生脸白了,他说:“是你的声音。”
陈雷睁大眼睛看着刘冬生,半晌才说:“不是我,我没喊。”
当第三声“救命”的呼叫出来时,两个孩子已在那条正弥漫着黑暗的路上逃跑了。
两个人的历史
8岁的谭博和7岁的兰花一起谈论尿床的梦,兰花羞羞答答。
17岁的谭博渴望远行,16岁的兰花渴望出嫁。
28岁的谭博小有成就,27岁的兰花儿女成双。
40岁的谭博人生失意,39岁的兰花儿女长大。
63的谭博人之将死,62岁的兰花子孙满堂。
一起走过几十年,不同人生,不同经历,现在同样白发苍苍。谭博怀念年轻时貌美的兰花,只是那时,兰花已为人母。兰花年轻时渴望嫁与谭博,只是那时,谭博雄心壮志,走向远方。
远方,分明写着:未知。曾经的青梅竹马如今似亲人,却又毫无关系。谭博问:
“你有这样的梦吗?”
“我没有。”
兰花摇摇头。
世事如烟 读书笔记 第(2)篇读的太难受,无法让人接受
算命先生,第五个儿子的死去,不是伤心而是他在想第五个儿子活得够长久了,只能让他续命几年而感到沮丧。
6,四千块钱把女儿卖了,又因为女儿意外的死去,不是伤心,而是失去了四千块而失落,再次把将女儿的尸体卖了两千块而心安理得。
很荒诞的故事,是没有人性的故事,
读得太难受,还是比较喜欢《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世事如烟 读书笔记 第(3)篇
无论是司机,如七的妻子,还是瞎子和4,每个人仿佛都在前世今生中轮回,如何挣扎都逃不过既定的命运。死亡与命运一直是余华作品的主题,死是人生的归结处。但命运却不同,西方人的命运与上帝连接,而中国人的命运,却经常与轮回、因果等信仰纠缠一起。
读余华的作品,总有中国传统的命运观念,又有一种玄妙的氛围。形象的描述,精致与巧妙,细腻的体现,值得好好回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