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台湾这些年Ⅰ读书笔记(3)篇
(2019-05-22 02:42:49) 读书笔记 -
作者:廖信忠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间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那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我们台湾这些年Ⅰ读书笔记 第(1)篇
#Lyh读书记# 这本书于我而言是打开台湾的一扇大门吧。虽然是作者日记式的记叙,文中的观点不代表谁,是作者个人的回忆,透过一位普通的台湾民众来看看台湾的成长。
文中的语言不深不浅,有人说作者文笔一般,但是我却感觉通俗易懂,读起来很爽快。与作者的个性也有关系,很洒脱,很潇洒。(毕竟是个喜欢旅游的孩子,哈哈)
因为家中有长辈在台湾,所以对于台湾还有很深的眷恋。
高中因为一些奇特的缘由,也开始接触台湾同胞,上大学后有了台湾朋友,最大是因为经济原因吧,目前还没有机会上台湾看看,让这个神奇的小岛在我的人生中立体化。
作者说“我这些年工作、生活在内地,深深感到,两岸的交流大多限于政治层面,两岸民众之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对方这些年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确实是这样,台湾朋友对于大陆很好奇,去了上海、杭州,她们说非常美,非常开心。
血浓于水。
开始下一本。
我们台湾这些年Ⅰ读书笔记 第(2)篇
将台湾比作祖国母亲的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是比较形象。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在有心人的调教下,对自己的母亲抱有一种有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母亲是爱的多一点,还是当下恨更浓;而对于母亲来说,孩子永远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不管是孩子闹情绪,还是不相干的他人挑拨离间,血缘关系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除了爱,还是爱。如果一定要有别的,那一定是因久别两相望的疼爱。
站在在历史长河的面前,人总是显得格外的渺小。情怀因为受人年龄以及周围环境的局限,出现不能用理性来做判断的情况。正如作者所说的,在国民党撤离大陆到台湾之前,台湾人都是跟日本人一起生活,所以当日本从台湾撤离时,出站了像《海角七号》那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欢送会。毕竟,他们出生那时的年代就是这样,你让他们如何一下就接受,变化的样子是它本身模样呢?
我们爱国,是因为教育、生活、家庭等几方面的形象,那么台湾同胞还没有完全接受祖国,大概也是深受这几方面的影响吧。立场不同,所以导致双方都不了解,也甚至不理解。
宽容的前提是了解。当我们慢慢去认识这位同胞时,我们才会体会他的幽怨与欢乐。
所以,知识,很重要。
我们台湾这些年Ⅰ读书笔记 第(3)篇
自己是一个看书特别慢的人n这是一本很喜欢的书n无数次的思想冲击n从作者看似平淡无奇的经历,却折射出了台湾社会这么些年的变革。从惊讶,反对,疑问一直到现在能够理解n这是一个思想观念跨度较大的转变n如果说这对我人生将是一个改变,一点也不为过。当从台湾回来时,很多朋友问了我感受,因为有的同学个别的经历,问我 讲真,我遇到的他们,让我觉得都很高冷,你真的喜欢么?n无数次回答,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很喜欢,而且还希望有机会能够再去一次。今天看到一句话写的很好n记得临走前,被问了一个问题。我的回答也很执着,我能理解,但我还是坚持个人的一些看法。突然间理解了 求同存异 四个字的含义。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仍会为你的努力鼓掌。有机会好想写一些关于台湾的大篇幅感想,就算无人问津,也想要孤芳自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