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3)篇
(2019-08-06 00:11:04) 读书笔记 -
作者:汪曾祺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文集,他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他的笔尖下总是有着一连串的惊喜:清晨薄雾里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丰满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纯真的生命力。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第(1)篇
1.n初读《人间草木》,还是一位博主推荐的。轻轻的一句“连夜把《人间草木》读完了”。当时是什么想法,我确是早已忘记了。只记得‘书荒’了。2.n我其实不太喜欢看这类文章,长长的,是别人的回忆和过往。我没有经历过,总是有些难过的。庆幸的是,他是从家中的小花园开始说起的。3.n小时候,我是住在农场的。门口的豆荚花,摘下来吸食花汁,甜丝丝的,已经很久没吃过了。最喜欢的是逗猫,家里的橘猫是只小野猫,偏偏定居在了我家,粘人的紧。可是后来啊,还是死了。死不瞑目。我一直很不理解,只是两肢行走,便站在顶端了吗?n汪先生说:“青裆子永远眯着眼睛假寐,但做个哲学家,身子却又太小了。”n我不知道青裆子是什么,也不想动用百度。我想,在一个巳时将尽的时候,看它唱一会歌。就一小会儿。那样,才是我与它之间的相遇。至于如何相识,却是可以问人的。“那就是。”n我再转头过去,也就满足了。也想去踩一踩菖蒲,不知会不会让鞋底发了光。至于让先生难过的“鬼蜻蜓”,怕是要细细寻找了。4.n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是喜欢吃的。一个城市待久了,便腻了口味,叫嚣着要去其它地方再“吃”一个事业。我便是这种想法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明,比如“培养正气”的汽锅鸡,用的是武定肥鸡,可惜已经没有了,失去了当年的风味。以及冬月楼的锅贴乌鱼,两片乌鱼片,中夹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烙熟,可惜冬月楼也没了。大概吃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豆腐,我是极喜欢吃的。嫩的,老的,可入汤,可炸金黄,蘸酱撒上葱花,当属一绝。可我最喜欢的还是豆腐花。那时大概也才5、6岁,每天早上6点,挑担子的爷爷就在楼下吆喝。那是非常开心的事了。揭开木桶,一片雾气先自腾了起来。这种时候,舀起一大勺盖在瓷碗里,撒上辣椒、榨菜、酱油和葱花,最后加上一把花生碎。常客还能得到一根油条和一枚鸭蛋。若是双黄,自是非常欢喜了的。筷子一敲,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前阵子和母亲点了卤,可惜大概方法不对,再也吃不到那样的味道了。不过每年过年还是能吃到流油的蛋黄,还是满足的很。5.n我一直在想,这么有趣的人,朋友又得多有趣?n结果却是汪先生落了下风,只能站上一点“有趣”的高度。像沈从文先生这样上课的,我只见过一个人。那是我的外公,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例如命题作文,我小时候是极其讨厌的。现在也是。初中之前写,得了奖,但并不高兴。改过的文,没有感情,那就失了性,不成文了。初中之后,随性写。老师只评了一句“很有散文气质”。但那篇我还真是瞎写的。是真正的——不成文。所以我只喜欢谈天。比如手工课的老师,我就是喜欢的。她让我们写影评,我写了第一版的《倩女幽魂》。我本来是想写《僵尸先生》的,可我担心全文都在夸林正英,会让老师发现我这暗戳戳的少女心。不过,还是逃不了全篇夸老王。好在她没发现,兴冲冲地给我写了她的想法,并让我好好看看二、三部。我到现在都没有看,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了。想来是极不公道的事了。金岳霖先生是教逻辑的,也是研究哲学的。他养了一只斗鸡,共一个桌子吃饭。他会买大梨,大石榴,与别的教授的孩子相比,输了就送,他再买。这个地方,我就很喜欢汪先生的用词。“他的小朋友。”n那得是多温柔又可爱的一个人呢。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汪先生这么说,我也是这般想的。6.n写完这篇,真的是一时顺畅。也惊觉日记的好处。比如门口卖鸡蛋饼的阿姨,晚上散步时被灯光照着的大树,又或者馄饨店粘在腿上不肯下来的小猫,偶尔一次回家能得到母亲很多的亲亲……n这么多这么多的快乐,是该在岁月里固定下来的。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第(2)篇
读《人间草木》谈汪曾祺先生n第一次读汪曾祺先生文章,清新淡雅,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好像与一位老者,细品清粥小菜,悠悠岁月,娓娓道来!想想也许是他的经历和所处的年代留下的风骨痕迹,也许是他经历过的师生朋友们的文化熏陶,让他们这一代人有了共同的故事、感想和情操!n汪老的《人间草木》里有岳南《南渡北归》的西南联大轶事和大师风范;有梁实秋先生《老去是生命的礼物》岁月沉淀,时光美好和《雅舍谈吃》的小吃大作、食髓知味;有老舍先生《真正生活者》的苦中作乐,怡然自得;更有刘墉《花痴日记》里风物人情,气象万千;虽不可说一篇《人间草木》涵盖各位大师的作品经典,但是《一果一蔬》《季节的供养》《四方游记》《联大师友》《从容而安》也把这些大家独立成书的风情轶事,在自己的笔下跃然纸上!虽说单拿任何一篇都不能堪比大师们的精品经典,但是能够海纳百川,一网打尽,另辟蹊径,汇集成册,我想汪老的更有特点!n汪老叙实事,表真情,不矫不妄,真的值得后人点赞。他的自述“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这些话语都是人生的真谛,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是我们工作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生活为人的榜样!n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是平平淡淡,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对待每一个人,静观每一草木,我们就能品味到生活的味道,岁月的沉淀!n是为记!n2018年12月23日下午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第(3)篇
汪老的人生哲学精神气质是很合我胃口的: 闲适,恬淡,乐观,通达,多情。这本集子叫<人间草木>,从目录编排来看,从人间的草木果蔬入手,渐入佳境,越读越有趣!谈到吃,各地风俗,水果种植,回忆起西南联大的苦日子,也是苦中作乐的各种吃吃喝喝。人间有情,草木有情。是人间赋予草木感情,也是草木寄托了人间情感。读这本集子,像听一个头发花白笑眯眯的老头讲故事,他说自己一生平淡,经历过一些历史,却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有人批评他文章太淡,他说淡就是我的生活本身,为什么要去浓呢?有人批评他不去着眼大事件,大人物搞创作,可难道每一天都认真活着不是大事吗?我在想,他一定有非常富足的少年时代,才能有如此干净的心性。吃到一个野菜,我们每天都习以为常,他偏偏要去考究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汉乐府里的葵和薤,到底是种什么野菜,偶尔间吃到了,又高兴坏了。这个人得有多么有情,才能有这样细腻的观察呢?n你要真说他淡到淡漠,小资情调,按照更洋气的说法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又绝不是的。他追忆起西南联大的岁月,闻一多,沈从文,金岳霖,吴雨僧,一腔崇敬,绝不做一些和稀泥,无功无过的评价。讨厌中国忍的哲学,不要难得糊涂,不说假话昏话,像水一样,随遇而安。我们后人去回看汪老的一生,经历战乱,逃难,右派,文革,应该是多灾多难的一生。悲情绝对不是他的基调。昆明空难下,逃警报被他写的妙趣横生。缺少食物的环境下,女同学啃个胡萝卜也是苦中作乐。被打成右派去做农活,画个马铃薯,他也自得其乐。写写字,画画画,做做饭,真是一个懂得人生的人。2019年第一本书,满满的正能量呀!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