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国读书笔记(3)篇
(2019-05-04 06:02:53) 读书笔记 -
作者:柏拉图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理想国读书笔记 第(1)篇
《理想国》是以对话体的形式,围绕国家统治能力、伦理道德、行业分工、法制建设、学习教育等方面,通过主角苏格拉底与其诤友的对话,在争论、辨析、研究和例证的过程中,逐步勾勒出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那是一个政体健全、制度完善、文化繁荣的国度,那里有智慧绝卓的哲学统治者治理国政,有忠诚尽责的军事保卫者守护家园,有和谐亲善的平民劳动者维系运转。柏拉图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以其旷古奇今的深邃眼眸,望眼欲穿人类历史的变迁,运用超越千年的思维能力,展现出宏伟壮丽的未来画卷,或许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若干年后真实的国家面貌。我将对书中主要观点的理解,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方可治国。柏拉图所倡导的哲学,是从善如流的、实在管用的治国理政哲学,以书中分析寡头、僭主等四种政治体制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例,柏拉图阐述了哲学的核心价值,以及对治理理想国的重要意义,“到五十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所有方面都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我们要求他们把灵魂的目光向上看,去发现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柏拉图认为,哲学不但是所有学科的总纲,还是强化和塑造灵魂的第一善,用导向理性的激情,做勇敢正义的统治者,“在剩余的岁月中,他们必须用大部分时间钻研哲学”,书中在其它章节还写到,“来世永远选择中庸之道,从而避免走向任何一种极端,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所在”。不仅让人感叹,这与儒家“五十知天命、致中庸”的经典思想不谋而合,或许造物主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就是历史长河奔腾不息过程中欢跃而出的圣贤们。柏拉图在书中还提出要在联系中对待事物的变化发展,谨慎使用哲学辩证法,防止年轻人走入诡辩的误区,要让“心灵从迷蒙的黎明进入真正的晴空”。二是正义抑恶扬善。对话从寻求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开始,把对正义的思索贯穿全书。柏拉图生动细致地分析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美与丑的相互关系,厘清一体两面的优势劣势,开篇大部分内容并未定性,只是在辩论中推翻各种对正义误解的观点,将对正义的诠释埋下伏笔,直至书尾对前篇总结时,才明确表示正义是“得利的”,非正义是“浪费的”,在他心中,一切不正义的行为都会玷污神圣理想国的构建,必须摒弃和克制,甚至是诟病西方宗教的本质,他指出“如果我们是正义的,诸神当然不会惩罚我们;如果我们是不正义的,我们会保住既得利益,犯了罪孽以后向诸神祷告求情,诸神将会宽恕我们,我们就不会被惩罚”。书中的精彩之处在于苏格拉底的反驳和争论,第一个矛盾焦点是“正义是偿还债务”,如果说正义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那么友人和敌人如何定义,友人行恶事和恶人行善事还是不是正义?“可靠的人并不是正义的”。第二个矛盾焦点是“正义是强者来源于对象的利益”,如果强大的力量代表众多的利益就是正义的,那么强大的城邦烧杀掳掠弱小的城邦还是不是正义?如果医生挽救善人的生命获得赞誉是正义的,那么挽救恶人的生命毫无利益获得还是不是正义?第三个矛盾焦点是“正义是好与坏的折中”,正义能不能介于善与恶之间,不做好事也不做坏事是不是正义?通俗易懂的对话内容,使得读者在阅读时答案已在心中明了,看似简单的问题矛盾,实质上是柏拉图哲学思维的演进过程,从逻辑推理中寻求真理,《理想国》被称为“哲学的起源”名副其实。三是教育推动发展。关于教育,在当时的时代,柏拉图的思想非常开明和前瞻,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倡导男女平等,只要是为了国家建设发展,女人和男人一样有接受教育并且从事相同工作岗位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倡导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在讨论选择国家护卫者的话题时,他指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如果在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他们就要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并且加以重视”。柏拉图观点中教育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达到不受权利金钱蒙蔽,时刻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至善至美,正如对话所言,“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文所说的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如此高度”。不过,柏拉图的观点也具有冷酷的一面,他企图通过立法的方式,消灭家庭和宗族,防止出现家族利益结党营私,破坏乌邦托的稳定,通过“公妻公孩”制度,实现人人为亲,同甘共苦的社会关系,却忽略了血脉相连的人性情感的重要因素。
理想国读书笔记 第(2)篇
今天读了《理想国》的前四页,读了四五遍,这东西越看越有意思,才看了几页也不好评这本书,先谈谈哲学。哲学是什么?是仰望星空。 而这一片星空,却被无聊乏味的教科书所污染,被教科书哲学知识输灌的往往缺乏对哲学的敬畏感
教科书往往只讲哲学产生的原因,原理,以及作用,中间对于哲学家们的背景,哲学家为什么会得出来这样的结论,又有什么开创性,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我们所学的往往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而片面的讲其他哲学思想的局限性,记得讲高中政治哲学生活讲实践这一章,就利用了黑格尔,杜威等人的观点,虽未点明其错误性但放的位置极其暧昧,总有种以其错误还歌颂马克思主义有多好似的,让一般的同学觉得这种哲学家怎么连这都想不到,这么眼界那么狭隘的错觉,我觉得这些东西都得放在文末,加以历史背景,突出其进步性。才能生动的让同学感受到哲学的发展历程,觉得哲学家之伟大,才能对哲学充满兴趣,进而产生为哲学奉献终生的想法,还有就是同学大都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题目生搬硬套,缺乏了哲学的本质核心,就是其思辩性,为了一个题而去想到一个原理然后去解决他,这无疑是带有功历主义色彩的,在考试中做题中一个题什么原理都套的上,仿佛哲学就是给来利用的给来考试的,就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容易产生这样想法,这又无疑又容易产生哲学无用论,如此这般,就形成了对哲学的极为忽视。
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法国的高考制度,http://mp.weixin.qq.com/s/WDlz_7URY3JPcCtJZOCkNA
http://mp.weixin.qq.com/s/4rmiL1fi8BzDZllhRlNMlw
最后一句,很少人会天生对什么感兴趣,重点在如何教育和培养出兴趣
理想国读书笔记 第(3)篇
家里书橱上早有这本《理想国》,也看了些,但还是没有微信阅读的书,能方便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又重新买了一次。
理想国在许多国外大学阅读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读完之后,也确实感觉其思考的问题的重要性。 私下觉得可以拿《理想国》与《论语》相提,其内容未必都很正确,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时期的“形式”派的最高水准,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西方2000多年的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或言过其实,但确实有其深邃与独到的地方。其理性分析辩论与伦理作为西方的旗帜,后融合与基督教,发展到当下西方灿烂的文明(当然还有许多其它因素)。 而孔夫子的爱、感性、说教被我们继承到今天,也造成了极大的差距。
尼采说:“古希腊已经有的,现在已经没了。古希腊没有的,现在人们也还没有发现”。在当代“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的时代,宏大述事已经减不受待见。但对于探寻人生意义、社会何以如此、西方思想源流、中西差异等等而言,《理想国》中的内容却回避不得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