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巨债:经济奇迹的根源与未来》读后感_1600字
(2019-09-07 02:15:42) 读后感 -
《中国巨债:经济奇迹的根源与未来》读后感1600字
2019年阅读的第38本书
推荐值:四星
这本书专业术语偏多,而且大多没有解释,偶尔遇见熟悉的词汇,比如「专业分工」,很是亲切,毕竟自己当初是花了大力气才读完《理性乐观派》,对专业分工有了深刻的理解。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之前对这本书有一个基本预期,中途可能就弃了。前面章节读的比较吃力,读第三章的时候更恍恍惚惚,单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好在坚持读了下来。
我在之前写的文章《<中国巨债>第0章》中,给自己留了三个问题,现在看完这本书,就来一一解答一下。
1.中国历史上经济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向来地大物博,如果从总量上比,就是欺负人了。作者将历史上同处农业时代的中国和欧洲做对比,从人地比、资本化来探讨国家的富裕程度。正如《<中国巨债>第0章》中提到的,作者例举一系列数据,表示当时中国并没有欧洲富裕。
导致这样的结果,作者给出的原因是,虽然当时中国和欧洲都处在农业时代,但中国的农作特点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而欧洲是以庄园为单位。由于庄园的制度化,逐利性,农户家庭的独立性,不可延续性,当时欧洲的生产比中国更具优势:
1)庄园主在乎每一分钱的产出,而中国农民家庭更在乎整个家庭的收益;2)庄园制度追求更少的人耕作更多的土地,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导致更多的人耕作更少的土地;3)庄园的规模化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中国更加依赖人口和气候;4)庄园的规模化同样带来资本的积累,而中国的农业更容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
这样,欧洲更早完成资本积累,为后续的生产扩大提供了经济基础。
2.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什么?
如上文所述,欧洲由于采用庄园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量的资金促使当时社会大力发展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那是不是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不会,因为后进生有个优势,「后发优势」。
技术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它大体上有两个来源,一是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二是科学。当欧洲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提升技术(科学)后,中国可以直接用他们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发展自己的工业。说的难听一点是拿来主义,说的好听一点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当然,中国也不仅仅是拿来,比如高铁技术,起源于日本,但当今中国的高铁技术已领先世界;又比如2000年左右,中国从硅谷窃取产品,现在已经有多家互联网公司成功出海。
话说回来,有后发优势,就一定能赶超「老师」吗?作者举例好几个国家都没有利用好后发优势,但为什么中国却做好了?因为经济发展依赖制度基础。而中国强政府的特点:1)中央政府保证经济的宏观稳定;2)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中国宏观上经济稳定,微观上经济活跃,也就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3.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强政府的特点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但作者同时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正是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通过一环套一环,最终导致中国经济产能过剩,无效投资大增,出现资本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有中央政府的背书,地方政府大肆借债,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对当地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时不时出现新闻,说中央政府不再为地方政府债务兜底,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央政府关注到了地方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地方政府借债,一方面投资基建,另一方面扶持企业,而投资是一项很专业的事情,别说地方政府能保证自己在扶持的过程中不会中饱私囊,就其投资的专业水平,也不能很好的产生投资回报,比如锤子科技(算了,我是老罗的粉丝,不能这么举例)。
政府的扶持,只会使这些依赖政府的僵尸企业苟延残喘,稍微延长生存时间而已,最终还是会消失。但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僵尸企业占据了太多的银行贷款,从而压榨了民营企业贷款的空间,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样,经济就不会有活力。
最后
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通过这几年的新闻事件,能够验证作者分析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对的,四星推荐。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