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_1200字
(2019-10-26 02:54:39) 读后感 -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1200字
1. 创新者的窘境,有两种方法用于解决这一悖论。一种解释方法可能是:诸如IBM公司、苹果公司、等企业它们实际上一直管理不善。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可能是因为它们运气好,而且幸运地遇上了好时机。另一种解释是,这些遭遇失败的企业的管理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它们在大获成功之后做出决策的方式,却最终埋下了它们日后失败的种子。本书的立场和切入点是第二种。
2. 作者把技术革新分为两种,推动产品性能的改善的技术称为“延续性技术”。它们都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一直以来所看重的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另一种是破坏性技术产品,这类革新产品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客户(通常也是新客户)所看重的其他特性。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不涉及新技术,相反,各个组件都是经过验证的技术。但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便于客户使用。
3. 造成“创新者的窘境”的原因:一个企业发展得越大、越成功,新兴市场所发挥的企业增长引擎的作用就会越弱。
4. 新的破坏性技术往往被领先企业先行研发出来,但在市场调研、财务分析的过程中被反对,对以利润增长为导向的大企业而言,延续性技术的发展前景更确定,风险也更小。
5. 避免创新者窘境的方式: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面向破坏性技术独立开展新业务。让小机构去利用小机遇。在小机构,较小的收益就能激发员工的能量与热情,而在主流机构,小收益只会引发质疑。
6. 价值网络:以硬盘举例,容量、速度、可靠性、耐用性、较低的能耗和较小的体积,都是价值维度。
7. 特征回归分析法:市场针对某种产品特征所赋予该种产品“影子价格”之和,表示这种产品的总价。
8. 技术S曲线:常被用于预测新兴技术是否可能取代成熟技术。引发走势变化的是成熟技术曲线的斜率,如果曲线经过了拐点,它的二阶导数为负(技术的改善幅度正在下降),那么新技术可能会出现,并取代成熟技术。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在新、旧S曲线交换处,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转换。(PC时代>>>移动端时代)从历史上看,当生产性能过度供给现象出现时,破坏性技术的机遇也呼之欲出,从价值网络的下方市场冲击成熟市场。当产品的特色功能超出了市场需求,差异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9. “你总是能判断出哪些是领先企业,就是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企业。”
10. 假设无论是自己还是任何人,谁都无法确定客户想要什么,或者产品销量能达到多少;采取更具探索性、更加灵活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投资方法;在市场上摸着石头过河,预留足够的资源,以备在必要时重新调整项目的发展方向。
11. 购买等级: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价格。
12. 观察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哪些地方碰到困难或感到迷惑,开发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不断使产品变得简单、方便的努力上,以期为客户提供包满足需求,而不是超越需求的产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