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时健传》读后感_2700字
(2019-10-12 05:59:46) 读后感 -
《褚时健传》读后感2700字
褚厂长曾说,自己目前为止最大的成就,是找到了陪伴他近60年的老伴儿马静芬。马女士出身名门,是昆明银行家的千金小姐,当过兵,做过教师,见过大世面但毫无娇惯气,当褚厂长的命运如一叶扁舟在政治风浪中颠簸时,她始终守在身边不离不弃。在与他们二位的接触中,我在马女士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也看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自强。她很有主见,乐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也会与褚厂长争执,但争执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她一直努力协调磨合着彼此的关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之后的岁月里,尽管褚时健在学校受教育的时光寥寥无几,但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阅读,无论在任何一个生活阶段,他在睡前都要看几十页书。
也是因为烤酒,让褚时健开始了解自己:做事、把事做好,就会快乐,就会有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在我们现在的橙子基地,我经常和那些作业长说:你们不要傻做,要学会掌握技术,不要以为搞农业流点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
生命之痛、之烦恼在年轻的他那里已经慢慢累积成茧,做事,工作,不断地工作,成了他往后的生命里最大的精神寄托。
褚时健有心得,开展任何工作,前提是要大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所以思想工作很重要。他习惯站在对方立场去分析事情利弊,得失也讲清楚。地主们早已被解放后的革命风雷吓破了胆,有褚时健这样耐心的干部给自己解释政策,厘清利害关系,大多数地主都愿意接受这个年轻人的安排。
很快,玉溪的“右派”们卷好行李,被遣送到条件艰苦的玉溪元江县红光农场。这些人从此失去了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失去了曾经计划或憧憬的未来。“右派”的身份犹如黥刑在面,成为永远的印记和阴影。
人有时并不太了解自己,须到了特定环境后,潜在的性格才显现出来。
在老白眼里,这个从城里来的年轻“右派”和自己没有隔阂,说话实实在在,他不认为他是个该打倒的人。老白以一个农民最朴实的心态来对待这个朋友,有时家里悄悄弄了点吃的,他会包上一些送到农场给褚时健:“来,来!我们两个悄悄把它吃了,你今天在食堂肯定没吃饱。”在生活的最底层,摈弃身份的交情,最真实最长久。
和这些普通的、真诚的老百姓之间的友情,几乎贯穿了褚时健的一生,在他低谷时如此,高峰时也如此。正是这些充满了人间气息的交往,超越中国最主流的社会背景——政治——超越体制,超越人与人的所谓阶级差别,逐渐成就了他最接地气的企业家精神:认真、踏实、人本、心无旁骛。
都说良善的环境激发人的美德,充满恶意和怀疑的环境则把人的负面能量引发出来。此言甚是。
土地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能诚心回报诚心的事物。
褚时健历来的观点是:“别人不动时我们大动,我们处于优势时再努力一大把,和对手的差距就拉大了。”
褚时健幸或不幸?在这个行业浸染了十几年,荣耀辉煌经历之后,没想到路的前方等着他的是让他不堪忍受的景象。马静芬和褚映群都被关押在河南,但她们俩不能见面。褚时健想到这里,心里尤其痛苦。马静芬不在家,他觉得家里不只是少了一个人,还有所有有关家庭的感觉。司机每天都陪着褚时健,他越来越沉默。
特别是在最初失去自由的时间里,他经常有想不通的时候:曾经获得那么多荣誉,“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全国优秀企业家”……那么多的中央领导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过肯定,最切实的是,玉溪卷烟厂在自己的手里发展得如此顺利,17年时间从一个地方烟厂发展到亚洲最知名,欧美烟草企业也未必敢小瞧。但转瞬间,自己却成为阶下囚,千夫所指,女儿丧命,妻子被囚。“当时确实想不通,怎么就到了今天?”他说。
管教人员对他都很和气,并不和他讨论他的案情,只是关心他的生活,和他聊天。他说:“我知道他们的好意,他们怕我自杀。”管教人员的确害怕褚时健想不开,他们知道褚时健的特殊和案子的特殊。
早年任新民任大队支书,带领大营街大队的建筑队给玉溪卷烟厂修宿舍时,因为保证质量,时间上也快速,让褚时健很是欣赏。他带着建筑队给玉溪卷烟厂修了7年的房子,褚时健对任新民的评价是:“认真负责,做事踏踏实实,聪明用到实处。”任新民对褚时健的评价是:“做事公正、干脆,实实在在,特别有能力,对玉溪对云南贡献很大,称得上民族英雄。”
说到自己的牢狱几年,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改革嘛,总要有人付出代价。”2003年,王石52岁,以一个后辈的眼光看眼前的这位古稀老人,不由得佩服万千。许多年后王石都还记得褚时健当时讲价的数字:“工人要80,褚老说60。”而且褚时健还是蹲在地上。
褚时健对自己的这两个孙女始终怀着喜欢和欣赏,他一直强调褚楚和圆圆与自己多么合得来。“我做的事情她们两个都很理解。”褚氏产业未来会怎么发展?总有好奇的记者问到褚时健有关传承的问题,褚时健总是笑笑:“他们各自管理了一块,这是在考他们的试。谁做得好,谁以后就接班。”他回答得胸有成竹。有时想想,在褚时健身上,所谓的产业、财富都是可触摸可计算的东西,他的精神和想法、做事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真正的传承之物。岁月就像一条河,不由分说向前奔腾而去。褚时健历经80多年岁月沧桑,世事流转,他依然像一个勇士般直面生活和事业带给自己的各种问题。大多数老人在他这个年龄,似乎都已经雌雄同体,仿佛人在幼时一样模糊性别。但褚时健丝毫没有这种迹象,他依然阳刚十足。当他拿起一个打火机点好自己的烟,放下打火机的那一刻,他习惯性的动作是“啪”一下把打火机迅速推向桌子另一边,动作迅猛犹如后生。实际上,出生于1927年的他已经88岁。
第一次知道“褚橙”褚时健是大学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当时只是惊奇,一个老人,种橙子,很成功。一个普通的老人吗?
看这本书之前,看到新闻,大约知道了一些背景,看照片,觉得那个老人的笑容不是单纯的开心。
这本书开始部分,一直在猜测,有保留。刚开始讲上学,还觉得如果他上学不多,文化水平不高,我还能坚持看完看懂这本书吗?开始还说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带给读者一点东西。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说,过谦了!
出生,上学,战争,家庭变故,参军,解放后工作,结婚,遇到文化大革命,当厂长,出国考察买机器,带领烟厂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牢狱之灾,七十多岁高龄,种橙子,再度在全国掀起“褚橙”旋风。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从这本书学到的是做事要认真。看到牢狱之灾部分,好难过,流了眼泪,眼睛连近距离的东西都看不清,大脑昏,稍微晃一下头就晕,上了一天班,想到了两个点子放到代码里。说不清是否认真。
多看过一种人生。从里面获得了感悟,也汲取了力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