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900字

(2019-10-03 17:46:08) 读后感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900字

有幸在港大听过严歌苓的演讲,讲她中文写作中的意象。她说文革的时候正是她的童年时期,那时她所见到听到的一些事对她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小时候她家院子里一对知识分子夫妇,被批斗迫害得绝望,决定一起自杀。他们在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起从楼顶跳下。那时还是孩子的她没有看到他们坠下的一幕,当她放学经过时,只看到围着议论的人群以及人们把夫妇俩抬走之后泥土地上留下的坑。她再抬头向楼顶望去,只见很多很多彩色塑料糖果纸,在冬日阳光下飘零而落,闪烁着斑驳美丽的光。她想象那对夫妻是怎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把积攒下来的所有糖票换成糖,在楼顶上一颗接一颗地剥开糖纸,品尝生命最后的一点甜蜜。那是他们的浪漫。被迫害的悲惨命运,走向死亡的悲痛,就这样和七彩泛光的糖果纸联系起来,在小小的她心里扎根。严歌苓说,她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个如化蝶一般的场景。
我喜欢严歌苓的小说,对人物刻画得那样细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都可以细致地描写出那是人物背后怎样的心理状态的体现。她所表现的人物也不是静态的而是伴随着成长、经历不断改变的。就像这本书里何小曼从小到大所受的所有委屈与屈辱,她的所有行为也就都可以被理解。我钦佩严歌苓对人的超强观察力和感悟力。好像一个人站在她面前会是透明的,因为她可以看懂你哪怕最微小的表情行为背后的原因;又是无比丰厚的,因为她不仅看到你的现在,更看到你的过去和将来。
我所读的严歌苓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悲剧的命运。这不是说他们从未体会过幸福。在那样苦的日子里,人人都会用尽一切办法给自己找一些小幸福。像是刘峰省出多少的口粮,换来做甜饼的原料,看着心爱的林丁丁香甜地嚼下去;像是何小曼用小伎俩装病,换来所有人夸奖她、服侍她,让她也真真正正做一回所有人的“掌上明珠”。但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种幸福注定是短暂易逝的,无论他们怎样挣扎,最终都逃不过命运的“悲”字。但也许因为这些挣扎,他们从“悲惨”变为“悲壮”。
最后,很可惜电影《芳华》无法上架。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