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4-23 06:03:10) 读后感

悲观主义的花朵

作者:廖一梅

廖一梅是文艺青年推崇备至的文艺女神,她创作的《恋爱的犀牛》这部话剧,一直位居话剧票房第一位,被称为“年青一代的爱情圣经”!《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廖一梅唯一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精神共性,可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读。女主陶然爱上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陈天,她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成为容纳她悲观然而疯狂的爱情的容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承接得住她的爱。在这段歇斯底里的爱情里,陶然一边想要竭力克制自己爱上陈天,一边又想要飞蛾扑火般地与他堕入深渊……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廖一梅笔下吸血鬼式的激情,那种自我克制与永恒欲望的矛盾、明知该避之不及却有着致死的吸引力的爱,打碎了所有的理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爱到如此,谁都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悲观主义的花朵在线阅读地址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我们从年轻变得成熟的过程,不过是一个对自己欲望、言行的毫无道理与荒唐可笑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某一天,当我明白其实我们并不具备获得幸福的天性,年轻时长期折磨着我的痛苦便消逝了。
我倾向认为我们最爱的人是给我们痛苦最多的人。这是一种难得的天生禀赋,一种张弛有度的高技巧能力,因为太多的甜蜜让人厌倦,太多的痛苦又引不起兴趣,能使我们保持在这个欲罢不能的痛点上的人,我们会爱他最久。
我知道我们有种倾向,总是想神化我们的情感,给我们的人生带上宿命的光环。
该是把这种表情剔除的时候了,心安理得地让时间的纹路爬上我的面颊,我会变得坚定、坦然,而且安详,而你将不再爱我,我可以自由地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
无论是占星、批八字、看相都是完全唯物的,你不相信,只能说明你目光短浅,如同一个视力好的人和一个视力差的人,看到的东西自然不同。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匙,放纵肯定更不是。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我一直是个悲观主义者,认为这个非我所愿而来、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的生命是个不折不扣的负担。只是凭着悲壮的热情和保持尊严的企图,我才背起了这个负担,同样出于尊严还要求自己背得又稳又好。但那
叔本华说得没错,对于人类来说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有很多很多人,甚至许许多多杰出的人都像你一样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和不幸,忍受着这个充满虚无的人生。
好吧,既然我活着这件事已经不可改变,那么开始吧,大幕已经拉开,我得扮演好我的角色……
什么也不会改变,还是改变了,他不是我要的人,我要的是冷静面孔下燃烧的炽热灵魂。
叔本华谈论人世的痛苦时说:“人所具有的思考、记忆、预见的能力,是凝聚和贮藏他的欢悦和悲哀的机器。而动物没有这种能力,它无论何时处于痛苦之中,都好像是第一次经历这种痛苦。动物毫无概括此类感情的能力,因此它们漠然无虑,宁静沉着的性情是多么遭人妒羡啊!
克制是尊严和教养的表现,必须借助于人格的力量。那些下等人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表达发泄他们的欲望,而软弱的人则总是屈从于欲望,他们都不懂得克制。
陷入爱情的顾城说:“看天亮起来是件寂寞的事。”
“命运只是给了你这个机会,要不要它,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深刻的感情从来与满足无关,满足只能贬低情感,使情感堕入舒适、惬意和自我庆幸的泥潭。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一个登徒子、一个同性恋,那些无力满足你的人,这样你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爱情的重创,没有虚荣心的愉悦、安全感的满足,甚至没有身体的舒适,只有爱情,令人身心疼痛的爱情。
老林的名言:“女人有两种,一种是月白风清的,另一种是月黑风高的,我只中意后者。”
后来我渐渐明白——人对他人的需求越少,就会活得越自如、越安详。没有人,哪怕他愿意,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唯一的办法就是令自己的需要适可而止。所以我感到对你的需要太过强烈的时候,我便会责骂自己,会抑制自己,会想贬低它,令它平凡一些,不致构成伤害。
职业妇女之所以竭力减肥,艰苦卓绝地背起瘦美的重担,为的就是摆脱传统母亲或家庭妇女丰腴的刻板形象,为了和至今还干粗笨活路的劳动妇女划清界限。这是一个女性蜕变的时代,有欲仙的兴奋,也就难免欲死的折腾。”
你搬出了虚无,一切问题就都不能谈论了。虚无可以颠覆一切,我们要谈论任何问题都必须预设一个对生命的肯定答案,否则就无法进行下去。
这一切都跟意义无关,所有的爱情、激动、感动、慰藉、欣喜、仓皇、痛苦,都不是意义,只是感官的盛宴。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盛宴。
电视剧总是不能像电影一般精美,因为它像生活一样太过冗长,人们渴望日复一日的幸福,其实有了日复一日也就不再有幸福。
有的人生而被罚之多情,有的人则生而被惩之坚强。多情的人会被谅解,坚强的人却得不到宽恕。
我们一生中总要遭遇到离开心爱人的痛苦,那可能是分手,也可能是死亡,对此即使我们早有准备也无力承担。人类唯一应该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面对这种痛苦,但是从来没有人教给过我,我们都是独个地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绝望。
其实我们能向生命祈求的只有好运,没有公平,没有意义,没有解释,没有响应……如果你有好运,恭喜你了
人最不熟悉的一张脸就是自己的,我们很少能以旁观的角度观察自己,对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不熟悉
曾经说过,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更不是情调,而是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正因为有了悲观这碗酒垫底,我才得以更偏执、更努力、更有勇气,我清楚地知道我们不可能失去更多,除了经历我们也无从获得。
乐观主义的消息是:在所有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维度的天空,在你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
相信我们殊途同归,在所有的迷惑和痛苦之后,爱情与欲望的挣扎之后,都会在灿烂的阳光下坦然相对。廖一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有人说这是一个文青展示自我矫情,也有人说这是个过度粉饰的故事,有人说这不过是个爱上爱情的小三的故事。但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如后传里说的,这只是个寻找自我的故事。

很多人不明白爱情该是什么样子,虚无主义赋予一切虚无的涵义,如果终将走向消亡,那过程好像又都不重要,意义本身也是人为赋予的。可大家都不想承认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团虚无,要用力证实一下自己也活过。

  曾经有人问我:“又或者要么做个天才,要么做个情种。”,后来它顿了一会儿却又说:“但如若两个都不是呢?”

对啊,如果两个都不是呢?就好像一旦我们被天才或者情种这个团体排除在外,就再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活过了一般。诚然,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是天才,于是只好努力过得像个情种,给爱情赋予一些超过其本身许多的重量,

作者大概是其中一员,他努力把爱情视作死水里唯一的波澜,一种永久不消散的激情,而徐晨认为爱情是毕生的梦想,一种穷其一生去证明自己脑海里的梦幻能够真实存在的追求。还有人(比如我),因为过得太孤寡,一辈子都在追求别人的理解,还有别人,想要长久的陪伴与关怀,此间种种,都是努力想要给一个毫无意义的人生增加的重量,与爱情本身不太相关的重量。

无论那是一种用尽全身力气去行动的不保留,还是大脑指挥着不能服输的克制,它都是将重心毫无保留抛掷到别人身上的生活方式,从此以后生活的原点就不是自己了,那是附加的重量,但又好像是必须经历的附加,如果从未经历过,就一辈子不能得知这个重量是可以卸下的。就像廖一梅说的,痛苦与爱并不伴生,爱是爱本身。

于是后来她说:“我会变得坚定、坦然,而且安详,而你将不再爱我,我可以自由地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

这也是她在这一次爱情的追逐里获得的感悟,故事的最后谁也不知道陈天对她是怎样一种爱,可能是单纯对幼女的执着,也有可能如她期望的那样是毫不保留的激情,在他和沈雪努力分手的结局之下,一切似乎都说得通,但是作者没有去求证,这一切意义也都不大了。因为她褪去那种强加给爱情的重量,才能让目光又看向自己,只看向自己,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而这种自由之下,爱才是爱。

只有当爱不能被定义为救赎,慰藉,激情,幻想或任何一个别的词语的时候,爱才真的有意义。


“又或者要么做个天才,要么做个情种。”

“但如若两个都不是呢?”



  “都不是也没关系,你已经是你了。”

(由于和我自我发觉的过程有着同样的内核,让人看得惊心,做不到客观评价,私心加了一星。)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其实我们能向生命祈求的只有好运,没有公平,没有意义,没有解释,没有响应……

如果你有好运,恭喜你了。

       就这样结尾了,因为《恋爱的犀牛》有点迷廖一梅,我总觉得她是一个异常细腻和敏锐的人,如她作品中传达的那样,完整意义上的悲观主义的者,看得通透才能处之泰然,其实哪有什么泰然,不过是提前看到了深远,提前去接受了它,相比猝不及防显得更有承受力,也更加冷静而已。一直想要看到陶然和陈天最后会以一种怎么样的结局收尾,最后以死亡让这故事戛然而止,也许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吧,还能怎么样呢,陶然和陈天不会在一起的。

      读廖一梅的作品总不免有种放大的成分,单指在情感的表达部分,虽然很冲击感也挺强,但总觉得缺少了某种由内向外的力量,所以给我感觉是那种浮在表面的冲击,惊涛拍岸过了就过了。我好像更喜欢能够回味的东西,文字或者电影。好在还是有很多可以引发共鸣的地方,让我得以对她的其他作品保持兴趣。

      ps:可是最近看的怎么都是些婚外情的故事 停留在表面的只言片语的理解 暂且消停下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