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_1300字

(2019-11-01 11:15:19) 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1300字

从法国回来的飞机上,身边一个中法混血儿吸引了我的眼球:漂亮、活泼、机灵…任何一个可以夸赞baby girl的词语送给她都不为过。她的妈妈——一个91年出生的浙江女子,性情开朗,知书达理。几句不经意间的交流,让我和她有了心灵上的感应,漫长的旅途因为她们变得短了很多。临分别的时候,年轻的妈妈跟我说:阿姨,有时间读读《无声告白》……我想,这书里一定有她的心声,有跟我们聊天有关的内容。今晚读完了这本书,百感交集,对着窗外我深深地吸了几口气,我入戏了,显然对飞机上年轻妈妈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看似光鲜亮丽的混合家庭,其实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周围的眼神、两个人之间的磨合、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他们带来了比常人更大的压力。“与众不同”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不想去评论玛丽琳和詹姆斯的爱情与婚姻,因为我对婚姻与爱情的观点永远是这样的:如果爱情与婚姻缺少了互相成就,最终都会成为各自的累赘;爱情与婚姻不怕奉献和亏欠,就怕漠视和诋毁。但是我的坚持一直被朋友们称为“海市蜃楼”,只能叹为观止,所以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我想我更多的感受是来自于这个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但之前我要插一句:我喜欢故事里的警官,他在跟詹姆斯说莉迪亚自杀时的表述是这样的“她明知自己不会游水,却把自己沉入湖底了”,多么体贴受害者家属的心情;他在把酒醉后的内斯送回家的时候,内斯的感觉是“父亲”把他扶起送回家的,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侠骨柔情”。如果詹姆斯能像这个警官学习一下的话,这个家庭不会是这个样子的。接下来我要言归正传啦!追求“与众不同”的玛丽琳和寻找“归属感”的詹姆斯怀着各自的心思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没有好好的沟通与交流,所以他们总是格格不入。詹姆斯总想抹掉过去,借着玛丽琳的“大众化”融入他想要的环境;而玛丽琳总想借着詹姆斯的“与众不同”让自己也“与众不同”。可是事与愿违,婚后的詹姆斯因为玛丽琳更“与众不同了”,婚后的玛丽琳因为詹姆斯也变得“与众不同”了,这种“与众不同”完全不是教授说的“人生很短,而你太美”的感觉。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一起把这份压力给了孩子们。应该说这个家庭的孩子都是优秀的,但就因为优秀,所以他们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懂事,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于是他们选择取悦父母,期待父母开心了,压力会有所缓解。可是父母却因为孩子们的取悦而给孩子们送出一份份拙劣的礼物。因为这些礼物,孩子们的压力更大了,迪莉亚的尤甚。内斯想要挣脱这份“自私的爱”他努力进哈佛;迪莉亚想要解脱,但面对日渐下降的学习成绩她只能“把自己沉入湖底”。都说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事实确实也是这样,詹姆斯不是寄情助教了吗?玛丽琳不是心有不甘抛家弃子出走了吗?迪莉亚的离开,其实也是一种亲子关系的警示:哪怕是生养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得寸进尺,即使你有私心想从孩子那里获取些什么,也应该是见好就收。无声告白不是无力告白,是有力告白而呐喊无声。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