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锋》读后感_1200字
(2019-08-14 06:29:07) 读后感 -
《刀锋》读后感1200字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迦托. 奥义书》
这是所读毛姆的第四本著作。不同于前几本或情节跌宕或锋芒毕露,这本半自传真实题材的书乍读之下感觉平淡无奇,但细细斟酌却回味无穷。与《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近似--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放弃众人眼里“前程似锦”的物质生活,追寻精神上的乐土;但两者的本质在于—思特里克兰德更多的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他所追求的是“小我”,而拉里放弃一切所追寻的是生命的真谛,是更深层次的探求,他的自我价值意识更多的侧重于自我的存在对他人的影响、是超越自我的“大我”。
“刀锋”作为主题体现在每个典型角色的身上,需要读者细细体会。
主人公拉里因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后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博览群书到游历多国、从神秘主义到天主教,怀疑上帝造物之说、之后在印度吠檀多的哲学中有所顿悟、最后散尽钱财开始了另一段自我修行与救赎他人的生活。拉里是否跨越生活的剃刀作者并未明言,但从最后拉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亦然选择后者继续回归生活并决意用自己的禁欲主义感染他人,可以看出这已经是逾越刀锋、超脱世俗的体现。
而其余的角色,看似都有完美结局,实则都在现实生活的“刀锋”中挣扎。
伊莎贝尔作为物质主义的代表,体现了虚荣与嫉妒这一人性本质;她在爱情与物质面前最终选择后者,没能跨过爱情的刀刃。
艾略特作为跻身贵族阶层的富人,为贵族们的宴会鞍前马后,老了被宴会拒之门外但直到临终依然未醒悟,不改他那追逐权贵之心。可谓活了一辈子也没活明白。
苏菲与苏姗,有着相似不检点的生活却又天壤之别的人生。前者自甘堕落而最终如愿以偿的走向死亡,后者在生活中学会坚强而最终麻雀变凤凰。从表象看,苏姗似乎跨越自己生活的刀刃,但是从最后画展那一段作者或是在暗示她实则可能会活成另一个伊莎贝尔(从最后她洋洋自得沉浸在自己的画作以及对美国人的鄙夷语气可以看出她自大、偏见这一劣根性)。
格雷更不用说,借用毛姆刻薄的原话“当然是标准的凡夫俗子”。
至于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毛姆本人,整本书里通过他与拉里的对话以及对拉里生命历程的描述,侧面道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拉里的救赎之道也是他自己的救赎之道。但笔下的拉里可以超现实、摒弃一切身外之物以及人性的所有劣根,而毛姆自认为自己依然无法挣脱现实的枷锁,尽管内心“不舒服”,却也只能无奈的任由“时钟不断嘀嗒嘀嗒”。
现实的我们不也如此?看透人生常态但却没有挣脱世俗的勇气。
最后,从表象看结局,算是皆大欢喜。毕竟每个人所追寻的生命意义不同,不能指责伊莎贝尔或是格雷的生活哲学是错误。或许这是作者要透漏出来的乐观主义。
对我而言,对于生命意义还在探寻中。只能说人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且行且珍惜。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