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2 13:11:54)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500字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女士基于这样的渴求通过36封家书架起了和安德烈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两代人的对话,非常难能可贵。面对年代的隔阂,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不认同,龙应台女士用一种仁爱与智慧的态度来面对安德烈,与他讨论了道德伦理,政治国际,普世价值,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母子收益匪浅,也给予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灵魂的思考。文笔生动,话题广泛,探究执着,情感深邃,令人感动。
我很羡慕安德烈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既有对物质生活丰裕的羡慕,也为安德烈可以是一个国际人,从小可以学习多门外语,感受多重文化,还可以在15岁之前已经如果很多国家而深深羡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他对很多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他对香港的认知看见香港社会的匆忙无情,他对政府的干预力度的思考,对中国和德国文化的比较与冷静分析都非常有力度,这是同龄的我深感惭愧,他的普世价值观是我们所没有的,当然其中也有偏激的部分存在,不过它却更加的真实可以触摸了。而且啊,他是真实的深刻的可爱的。他对母亲的调侃不耐烦却又尊敬深爱,对感情的迷茫,对音乐的喜爱执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深深吸引了我。
龙应台女士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最早接触她是因为一段话,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这是其中的一小段却给了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透彻,随后保持着对她的好奇又了解了她的简介与更多文章。就像许多人对她的评价一样:政治上是一柄利剑,生活中温柔如水。读她的《目送》那时候觉得她的文字亲,不拗口,很自然,情真意切,其实《目送》已经属于中年感悟类的杂文了。后来读她的《野火集》,她笔下85年的台湾如同当今的大陆,问题多多却鲜有人主动跳出来批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的口吻咄咄逼人。读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列》又觉得她非常生活化,对孩子的民主教育十分难得,【妈妈你要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你的孩子来对话】。读她的《大江大海1949》、《人在欧洲》可以见到她对周遭社会敏感的洞察力,历史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痛流离跃入纸上。总而言之,我觉得她是可爱的、通俗的、亲民的作家,是个丰富细腻又不失刚性的人。
在中国大陆,知乎平台上老实说龙应台的风评不好,因为他们说龙的反共侵向太明显,在很多书中都有影射,说她根本不应该是台文化部长,而应该是宣传部长,其实我觉得她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她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小资产阶级通常没有自己独立的政策和主张,常常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两边摇摆不定,同时又热衷于调和两个阶级的矛盾,实现一种超阶级的民主,他们希望提出的变革主张会被采纳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但是又害怕提出的变革主张未经采纳会让他们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而让行动变得畏畏缩缩。爱国主义的这种激烈的集体主义情感所体现的不安全感使得他们提出了警惕爱国主义情绪的主张。总之写出这些文字是龙应台自己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很多事情的想法,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容得的眼光来看待,不要受到太多的政治局限而否定作者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