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300字

(2019-10-26 08:17:00)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心灵的救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从一开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在酝酿一个故事,包括追风筝这种孩子玩的游戏。作为一本书,它是一种引人入胜的震撼,感动于心灵的救赎。
小说讲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特别到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就身在那个国度,看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实地活在文字里。他们不像上几个世纪的作家那般花重多笔墨去描绘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他们的目的仅仅是像人在叙说过去的事情那般随意和普通,或许仅仅是想找个心不在焉的人倾吐心中的秘密,或者像作者在前言中说的,意识中的读者只是自己。
写给自己看的故事却感动了许多人,也只有面对自己才敢打开真实的内心,谁愿意面对谎言呢?
追风筝的人是一对主仆,物是人非后才得知他们是兄弟,而彼此之间的情谊超越血缘,战争让这一切都明晰。
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谎言,谎言维系着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兄弟般的情谊,这份情谊却是真挚的。然而一次追风筝的比赛,让情谊破裂。面对阿塞夫的复仇,阿米尔眼睁睁看着他把哈桑强奸。阿米尔的怯懦逼走了哈桑,穆罕默德发动政变,便天人永隔。
战争是当政者权力的游戏,却是人民的灾难。毕竟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我自很难体会那种家破人亡的凄楚。而阿米尔、哈桑还有父亲,把那种感受隔着文字带进我心灵深处,仿佛战争就在那里,我和我的亲人在经历着残酷。战争同样能销毁过往,抛弃阿米尔曾对哈桑犯下的心灵之罪而重新生活。
但罪不仅没有消逝,反而促进了谎言的揭穿。拉辛汗临死前告诉了阿米尔真相: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是阿米尔的兄弟。真相让曾经的罪恶排山倒海而来。让阿米尔不得不远渡重洋,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接回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唯有救赎才能杀死心魔,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相信每个国家和种族的人都有着虔诚而善良的心,但我不知道,人是不是都有着相似的善良。若无此书,我对阿富汗的了解只停留在战争的基本层面,忽略掉最能凸显人性的亦是战争。哈桑即使知道,朋友般的主人阿米尔对他所做的伤害,依然选择对他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诚,最大的报复不是报复,而是原谅。这份虔诚的原谅一直啮噬着阿米尔的心。于是,救回死去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成为阿米尔推卸不掉并心甘情愿接受的责任。小说的最后,双鬓斑白的阿米尔不和谐地混在一群追风筝的小孩中对索拉博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他终于获得了心灵的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付出,这是爱的诠释,一种惟愿你安好的无私。世间存在无数种爱,而爱的目的却惊人的相似。经历过苦难的人更能感知爱的深沉,缺少痛之深便没有爱之最,和平里的人最容易忽略身边的爱,“珍惜”一词,是失去爱的人对拥有爱的人,最有话语权的忠告。可大多数人都选择追悔莫及。
人人都有心魔,它能控制你,寝食难安,但它并不可怕,救赎的机会始终在招手,促使你将其变成善举,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行尽善事,受到爱戴。但救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承认和面对的勇气,因为那很可能让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从头做起。人存活的核心是精神,物质的享受不过是皮毛,心若不再,宛若一具行尸走肉,何意义之有呢?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