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2000字

(2019-08-06 16:41:57) 读后感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2000字

周六看了电影《芳华》,接着看了严歌苓的原著。和《陆犯焉识》拍成《归来》的感觉不同,电影《芳华》虽然也有改编,但人物是演绎得比较饱满的。

一、感觉冯小刚喜欢用舞蹈来交代时代背景。《归来》中将陆焉识当生物学家小女儿的职业也改为了跳舞。具有时代特色的舞蹈确实是简单安全又不失美感的表明时代背景的方法。

二、很多人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同,希望能融入大集体,真正愿意特立独行的人并不多,其中好些还是实在无法融入群体,不得不变为特立独行的人。

当你发出第一声宣告:去他的集体,我不与你们同流合污了!也许你独特的行为反而激起一点波澜,让多一点人来审视你,关注你。不过转头也就抛诸脑后了。

因为人大多是靠着惯性过日子。

三、刘峰希望通过帮助别人获得认同,结果被发了滥好人的名片,人们支使他成为了习惯。心安理得的接受他的帮助,内心却期待他暴露出人性自私邪恶的一面,然后痛快的落尽下石。

维二的没说他坏话的一是后来之前因被举报写情书遭受过审查的穗子,她后来成为了成为作家,是不是意味着她比较有独立的思想,不那么变成乌合之众的一份子?另一个是小曼,她早已被众人排挤在群体之外,所以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吧!

四、何小曼-何小萍,小说中何小曼的名字是文人父亲取的,一个“右倾”、畏罪自杀文人取的名字应该是与时代迥然不同的。电影中改成何小萍,可能是为了暗示她像浮萍一样的人生。

四岁亲身父亲自杀后在继父家被同母异父弟妹欺压,在文工团被欺负,处理到野战医院后短暂的找到依靠,新婚丈夫不久战死,救了一位伤兵,被标榜为英雄、楷模,精神病院……

五、很有意思的是,身边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总有几个名字叫“解放”、“建国”、“向阳”、“跃进”、“援朝”的人,我看的严歌苓的两本以那个年代为背景书中没有这类名字。

六、何小萍参军到了文工团,以为摆脱了过去的自己,可以开始重新生活。

读《一个人的朝圣》时,看到简妮说她不会在一个地方呆太久,总会在与身边人熟悉之后重新换一个陌生的环境。

有些人就是天生孤独、敏感,容易被伤害。

想起日本作家太宰治说的话:“胆小鬼甚至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

世界上有很多内心无比脆弱的人,随时会崩溃。

为什么会这么脆弱,还是只能从她的生长环境和历程中寻找原因。

七、英雄、好人只能放在神龛上供人景仰,一但露出人性的一面会让形象崩塌。

人的本性不就是自私吗?英国作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反复阐述证明了生物的躯体只是基因用来保护自己的机器。

康德说过:人只有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句话我是如此理解的: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文化传承的存在。而欲望,是基因控制的,是人的兽性。是为基因服务还是为自己的思想服务?为基因做事还是按自己思考的结果做事?哪个才是真的自由?我同意克服了原始欲望的控制的人才获得了自由。

扯远了。关键是刘峰尽管是雷又锋,可他不是圣人,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压制住自己的欲望。

八、小曼爱上刘峰,在书中应该是发生于那次跳舞,别人嫌她馊,不愿意和她合作,刘峰主动站出来与她合作。为了安慰小曼,跳舞时刘峰有意识的抱了她。

做为一个四岁失去父亲后受尽歧视,伤痕累累的女孩,多么需要拥抱,多么需要温情。在全世界都憎恶、轻蔑她的时候,只有刘峰给了她尊重,还有温情。爱上刘峰,对于小曼来说是必然的。

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片中主人公松子,因为小时候缺乏被关注,缺少爱,以致长大后对每个或真或假对她表现出爱意或善意的人,都倾情投入自己的所有。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她仍认为过不好这一生,都是自己的错,所以写下了:生而为人,对不起。

从小缺少爱,从小被冷暴力对待的人,心理都是不健全的。

九、小萍在刘峰去林场前天去宿舍看他,并在走出男宿舍楼时大声说第二天要送他,这已经是决意和集体决裂了。她这一刻褪去了所有的自卑与胆怯,一身骄傲!

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十、冯小刚给电影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每个人各安其位,被错待的人如大家所愿走到了一起,生活平淡但温情。

书中所有人都离了婚。林丁丁嫁给一位反正的国民党高官的子弟,被嫌弃没文化,离婚后,嫁给了澳洲一个开饭店的老板,每天干活,离婚后,当过保姆……头发也脱落得盖不住头皮。

刘峰,得了癌症,改回了亲生父亲姓氏的沈小曼将他接到身边照顾。死后,草草的追悼会上仅有小曼、穗子和刘峰的女儿。

想起我看过的严歌苓的几本小说,结局无不在无限惆怅中有一点点的温情和希望。好的小说结局大多都这样。

十一、是芳华么?

那个时代的人,只是大集体中的一颗螺丝钉。那个时代的人,也不是螺丝钉,每个人的遭遇如此不同,造出了一群个性迥异的人。

或悲苦凄凉,或芬芳绽放,也许是信仰的力量吧,青春在他们一生中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他们下一代的人,下下代的人,青春大多被成山的试卷,被题海磨成了面目模糊的一群人。

然而,我还是不爱那个时代,不爱崇尚暴力的信仰。

即使我无所获,我仍感不虚此行。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