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_900字

(2019-08-12 00:27:40) 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初识杨绛先生,是偶然的机会读了她文革下干校时写的《干校日记》,文字素朴,语言简洁,涉笔成趣,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印象十分深刻。看《我们仨》也十分偶然,是我在好友的QQ上无意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Via 杨绛《我们仨》)”其文字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使我燃起翻阅这本书的欲望。酷暑忙里偷闲,给阅读味同嚼蜡的专业书加点番茄酱,挤些时间看点闲书已成我的阅读习惯。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写的关于他们一家的回忆录。讲述的是他们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第一部分可以看作引子;第二部分用隐喻的手法记录了钱瑗与钱钟书先生缠绵病榻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三部分由欢欣的笔触开始,沉痛的笔触结束。记录了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二十多岁去剑桥留学开始,之后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和文化大革命,直到九十年代末钱瑗与钱钟书先生先后去世,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

看完这本书后,我读到了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温馨和幸福。即使历经磨难,也不妨碍他们一家子相守的幸福。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特别是读到篇未,当我看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时,他们一家人的温馨和小情趣,使我湿了眼睛。我也读到了杨绛先生在相继失去女儿和爱人后,晚年对两个至亲至爱的人的相思之苦。书中她这样写到“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总的来讲,我想杨绛先生想告诉我们两个很朴素的道理:“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现实生活中并无单纯的快乐和苦恼,两者总是杂糅在一块,中和一体。”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