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_1900字

(2019-09-22 20:09:39) 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900字

很高兴没有错过这本书。我想如果你现在问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一个人的朝圣》。

感想很多很杂,我不知道从何谈起,是从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开始?还是从哈罗德下定决心走去贝里克郡开始?还是从所有故事的相遇开始?

每一篇章都是一个新的故事,每一篇章都在还原最终的真相。我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被大人牵着手走进一扇又一扇打开着的大门,走进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世界。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从那封改变了哈罗德日复一日平静无常退休生活的信开始。奎妮说她得了癌症,于是哈罗德决定走路穿越大半个英格兰去拯救她。出发的原因就这样如此简单纯粹,却因此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哈罗德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离开了一起生活多年却形同陌路的妻子莫琳,一如当初奎妮不声不响地离开哈罗德。

在那些孤独地行走在路上的日子里,哈罗德只能依靠回忆来与身体上的痛苦疲惫和精神上的折磨做斗争。他想起和妻子莫琳如何相恋,又如何分居,想起自己和儿子戴维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自己是个多么糟糕的父亲,想起自己十岁生日前母亲是如何打扮靓丽,头也不回地离开这个令她再也无法忍受的家,十六岁生日父亲如何将他赶出家门,想起他在文具柜如何发现那个痛哭流涕的奎妮……

这是一本有关回忆的书,那些动人的、细腻的描写都是在回忆中慢慢还原这些人物的血肉和灵魂,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平凡怯懦最终果敢起来的哈罗德,温柔却有着独占欲的莫琳,冷漠偏执的戴维,体贴善良的奎妮,暴躁的酒厂老板,试图从丧妻之痛走出来的雷克斯……每个人的形象如此鲜明活跃,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他们真实存在着,过着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本有关回忆的书,也是有关重新出发的书。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恐惧的时刻,困难的时刻,想要去逃避的时刻,就像哈罗德所说的那样,害怕到“想要长久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以为这样就可以死去了”。哈罗德幼年面对母亲离家出走,朝圣路上遇到的那个在手臂上划满伤痕的母亲,被男友抛弃的玛蒂娜,因为世俗的眼光而不得不偷偷去见恋人的咖啡馆男人,离了婚的凯特……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不是伤痕累累的,我们都是自从诞生下来就不得不负重前行。人生无非不是处在两种状态中:等待苦难,遭受苦难。而这些时候人与人的做法却不尽相同。有的人选择停留,怀抱回忆过活,死守那些逝去的美好不愿离开,日复一日将自己囿于回忆的一方天地里,最终也只不过徒增悲伤,比如遇到哈罗德之前的玛蒂娜,和承受丧子之痛的莫琳。而有的人选择重新出发,失去的终究不可能再拥有,不如朝前看。假使生活已经糟糕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未来又会坏到哪里去呢?因此他们丢下伤痛,让那些耿耿于怀成为手臂上深深浅浅的伤痕。未来?谁知道未来是怎样的呢,不妨前行。

最令我惊诧的是,我竟迟钝到了何种地步,连戴维这个人其实死去了二十年都没有注意到,直到哈罗德写了那封信才恍然大悟,仔细回想,所有的疑惑也终于有了解释,作为全书最重要的人之一,为什么戴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为什么从来没有关于戴维目前生活的任何描述,为什么父亲出走这么大一件事戴维竟毫无反应,为什么哈罗德每次回想起戴维都满是遗憾和自责……原来戴维这个形象,本来就是存活在回忆中的啊。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哈罗德会渐渐想不起来戴维的名字,不只是因为他患有老年痴呆,而是代表了一种隐秘的象征:作为回忆,哈罗德已经渐渐走出了过去蒙在心里的阴霾,解除了和奎妮之间的没有好好道歉的悔意,而作为和妻子产生嫌隙的根源,哈罗德和莫琳终于开始放下埋怨和指责,开始坦诚相待了。我印象极深的是那句,他从前喊她莫琳,后来喊她阿琳,现在又变成了莫琳。但所幸故事的结束,他唤她阿琳而不自知,而她也终于放下成见对他说:“这次我们一起来面对。”看到这里真的令人松了一口气,好像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如果没有出发,所有人都不会明白离别的意义。

戴维的去世,仍然令我扼腕叹息,他是一切不对劲的开始,是一切隔阂和误会的根源。可对于戴维本人而言,他却做了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而莫琳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才更令人欣慰。

最终令我眼泪决堤的是最后奎妮的回忆。我最没有抵抗力的就是对过去的美好的细腻真挚的描写,那些细化的细节无需繁文缛节的加冕,只是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就容易触动我心里最柔软的那根弦。因为太细致而逼真,那种痛感也变得真实,好像的的确确扎在我的心上一样,目光一旦落在那些文字上,就沉重得难以承受,仿佛呼吸都是错的。

很多前文埋下来的伏笔在后面都有了详尽的解释,虽然仍然有些未知的部分,故意留下悬念的部分,但就到这里吧,到这里就足够了。那些欲言又止,就留在心中成为永恒的怀念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