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_1000字

(2019-09-19 08:03:45) 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1000字

断断续续,历时半个月。大概很多人都一样,没办法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也没有勇气再次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同类题材中难得的书,结构清晰,视角完整,从三个角度讲述分析南京大屠杀:一是日本人的角度,他们所犯罄竹难书的罪行,以及这些兽行背后的原因,是压抑到失控的阶级观念、对中国十年如一日的仇恨蔑视教化和极端脑残的天皇崇拜,导致日本国民尤其是士兵的性格和认知极度扭曲;二是中国人的角度,弃城而逃的政府、无力抵抗的守军和绝望中引颈待戮或挣扎求生的市民;三是欧美人士的角度,也是本书为数不多的人性闪光点所在,二十几位外国友人冒着生命危险,凭借一己之力阻止暴行,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并且始终致力于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揭开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有人批判史料的准确性,个人觉得问题不大。一本材料毫无争议的文学史著作本就少见,毕竟是白骨森森的事实,抠字眼的考据派也没能让日本为大屠杀低头道歉,作为一个非专业出身的记者,纯如却做到了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不容易。证据方面的东西确实很重要,但瑕不掩瑜,不能因此否认本书的价值所在。
关于南京大屠杀,最初的记忆来源于小学语文老师推荐的《东史郎日记》和《拉贝日记》节选。在本书里发现引用了很多熟悉的段落,一字一句,原来我都还记得,包括小时候阅读时的感受,看到中国人和日军的人数对比,总是悲愤难平,想有没有抗争或者逃生的办法,可以死得不那么冤枉,可是一旦情景代入,就会很绝望,宛如当年等死的同胞们。个体的反抗会带来更残酷的死亡,集体的软弱才真是没有生路可言。那种嘻嘻哈哈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根本就是对苦难的歪曲,对历史的亵渎。
南京的惨剧是一个突出典型,已经成为国人历史认知里无法抹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东北、华北、淞沪等无数遭劫的城镇村庄,却被渐渐淡忘,许多今人都不甚了解。希望有关日军侵华的罪证,所有的史实资料、人证物证都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正确的普及,历史不该被遗忘,罪恶也终将被清算。
谢谢纯如,心血之作,无需多言。虽然要承认当下日本经济和文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可是怀疑与警惕的种子早已播下,没有一刻敢忘记。铭记历史,积学于己,以待用也,这是我们现在能做的。“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这句拉贝名言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都记得,也会努力让更多的人记得,愿你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