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古老文明的前沿对话 世界当代艺术的独特盛会
——中国-义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
义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团队成员、义大利银行艺术投资顾问桑德罗·奥兰迪先生,是2012意中当代艺术双年展共同发起人,他说:“在中国,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那幺非同寻常。中国的艺术并没有经过类似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仅仅短暂的30年,就形成了现代艺术丰富的样式。太不寻常,发展太快了。所以,现在的中国艺术家没有亲历过艺术史,缺少明确的艺术身体的象徵,艺术家似乎什幺都可以做。我甚至在思考,会不会产生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流派,类似于当年法国的自然主义那样。”于是,旨在形成中意两个文明体古国最前沿文化进行互动的“2014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得以持续展开,从初期的意中当代艺术交流,逐渐对全球的美术馆、艺术机构、院校、艺术家、收藏群体、艺术爱好者、艺术衍生产业等机构和从业者形成核心影响力,成为展示欧亚最前沿当代艺术创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通过北京、威尼斯两个城市文化旅游带动,积极推动两国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发展,提升整体价值。
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定期整体展现国际当代艺术创作成就,具有世界影响力,同时面向公众和专业领域的大型艺术展会。
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应运而生,从2012年10月-12月开始,首届“2012意中当代艺术双年展”在义大利米兰–蒙扎成功举办。如何承担起一个文明古国的梦想?当代艺术无疑是一股最能让中国文化的新形象进入到世界话语中心的强大力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义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
- 外文名:Biennale China-Italia
- 类 别:艺术展会
- 方 式:两年一届,中国义大利轮流举办
- 主办方:北京白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意双年展概况
2014中意双年展·展讯

两个古老文明的前沿对话 世界当代艺术的独特盛会
“记忆”
——2014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
2014年6月28日,中意两个文明古国将在北京迎来一场当代艺术的盛会。
双年展的概念起源于义大利威尼斯,已经有240年历史。1875年开始,义大利威尼斯,每两年会邀请世界各国活跃的,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参展。这个双年展英文名叫Biennial,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领域深具影响力的展示活动。它的重要性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或电影界的奥斯卡。
义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团队成员、义大利银行艺术投资顾问桑德罗·奥兰迪先生,是2012意中当代艺术双年展共同发起人,他说:“在中国,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那幺非同寻常。中国的艺术并没有经过类似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仅仅短暂的30年,就形成了现代艺术丰富的样式。太不寻常,发展太快了。所以,现在的中国艺术家没有亲历过艺术史,缺少明确的艺术身体的象徵,艺术家似乎什幺都可以做。我甚至在思考,会不会产生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流派,类似于当年法国的自然主义那样。”于是,旨在形成中意两个文明体古国最前沿文化进行互动的“2014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得以持续展开,从初期的意中当代艺术交流,逐渐对全球的美术馆、艺术机构、艺术院校、艺术家、收藏群体、艺术爱好者、艺术相关衍生产业等机构和从业者形成核心影响力,成为展示欧亚最前沿当代艺术创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通过北京、威尼斯两个城市文化旅游带动,积极推动两国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发展,提升整体价值。
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个定期整体展现国际当代艺术创作成就,具有世界影响力,同时面向公众和专业领域的大型艺术展会。
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应运而生,从2012年10月-12月开始,首届“2012意中当代艺术双年展”在义大利米兰–蒙扎成功举办。如何承担起一个文明古国的梦想?当代艺术无疑是一股最能让中国文化的新形象进入到世界话语中心的强大力量。
第二届“2014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主题是“记忆”。中国一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强调以文字为载体的物质对记忆的支撑,告诉我们(文字)艺术在记忆中的作用。王尔德说:记忆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日记。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记忆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我们思想和记忆的产物。因此,记忆是一个关键的元素,是每一个艺术家拥有,并使用其创造作品的武器;它迟早也会是一个无情的法官,在时间中判定真正的力量和已经开始的艺术创作的质量。因此,艺术作品会停留在“事实胜于雄辩”的记忆中。
为了成功举办这届当代艺术盛会,中意双年展策展人团队用近十个月时间访问了中国大陆近200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做专门的访谈,甄选48名艺术家参加2014中意双年展。他们在中国大陆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具有国际市场价值认同,其中包括具有未来可能性的年轻和先锋艺术家,虽然他们并非名声显赫,但那份独立精神和语言上的陌生吸引着策展人。甄选义大利参展艺术家43名。总体而言,中意参展艺术家的新作品,突出的特徵是紧扣记忆主题,在视觉语言上有重大突破,连线起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国着名诗人、策展人、北京大学、集美大学客座教授、在3画廊创始人棉布认为:这些参展艺术家在面对个人历史,面对美术史,面对未来时,他们发现了记忆并创造着记忆的修辞学……
本届中意双年展共有五个展场:一、艺术工厂—面向过去的回忆;二、百年印象画廊—数码的回忆;三、北京市塑胶三厂文化园—面向未来的回忆;四、在3画廊—特别艺术项目:理性的狂喜—陈丹阳个展;五、杨·国际艺术中心—回忆2012:“自然之沉思”。对这五个展场的布展原则为“对话式”,相近风格的中意两国艺术家,作品放到一起展览,让观众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是如何提出同样的问题并产生不同的思考。艺术就在这样的交流中,超越以往生活的任何限制。
开幕酒会:2014年6月28日晚上18:30(VIP专场,不售票)
展览时间:2014年6月29日-8月20日
五个展场:
- 艺术工厂——面向过去的回忆(展场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路艺术工厂)
- 百年印象画廊——数码的回忆(展场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路)
- 北京市塑胶三厂文化园——面向未来的回忆(展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南皋路129号)
- 在3画廊—特别艺术项目:理性的狂喜—陈丹阳个展(展场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10号院)
- 杨·国际艺术中心——回忆2012:“自然之沉思”(展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陶瓷三街)
·主题阐述
官方主题:记忆
桑德罗·奥兰迪(主策展人)
中国一句古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句话强调了文字为载体的物质对记忆的支撑,也告诉了我们(文字)艺术在记忆中的作用。
王尔德说:记忆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日记。
这句话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记忆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我们思想和记忆的产物。
因此,记忆是一个关键的元素,是每一个艺术家拥有并使用创造其作品的武器;它迟早也会是个无情的法官,在时间中判定真正的力量和已经开始的艺术创作的质量。因此,艺术作品会停留在 “事实胜于雄辩”的记忆中。
记忆(存储),从在现代意义上来讲,还包括巨大的存储信息的能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电子技术。由于它强大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插入到我们的集体记忆中。这种技术的“记忆”也有将想法及艺术作品短期内保存的作用,并成为运输的容器——例如,数字作品(照片,视频和音频)。
因此,对于艺术家而言,记忆是容量(去创造),是警示(将判断每一个创作),也是工具(保留创作,并允许其蔓延)。
每个艺术家必须知道记忆的这三个角色,因为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那是什幺东西,而是按照它自身的想法让我们看见,这就是为什幺艺术品仍够能去见证逝去文明的历史。
记忆的修辞学
棉布(主策展人)
1、在我们的文化里,并没有众神提供时间的景观,不过俸正杰的「China Series No88」,诱人的一遮手有一种虚无主义的玫瑰园般的感官复活;李占洋的「收租院」对于一段殖民感的美术史诗的变格的激进调侃;苍鑫「手稿」前世今生的冥想式造物的回忆网状,仿佛掀开中意双年展「记忆」的星座结构;但不料沈敬东的「地雷」,好像一个记忆的完美宇宙,随时狂欢出未来的所有形式。
2、黄鹤的「一幅画」,往昔朦胧又好像在未来的一个时辰,他对纯洁的抒情手法异常感人;邱志杰本人,像一座冷漠又激情的精神博物馆,不过这次他诗意的把农夫的劳作通往星辰的絮语了;张朝晖的「光无限」,像白天结束的晚风吹过,安慰我的心灵;沮丧的情绪几乎不可避免的导致事故,倒也证明我们能将世界带进我们的轨迹,毕竟缺席,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喜悦并看到这种奇特的权力。
3、陈丹阳的「巴赫平均律」像是繁忙的星座,有一种生命攸关的形式,分析的形式和孤独的奇蹟;策展人成国琴把姜健「王屋山愚公」每一个记忆的物件清晰的指引给双年展的结构;让我们离开谱系学的误导,云块的影子非常精细如蒋韵格的「白日梦」,相当美丽;黄敏的仿佛从云里下凡的人群,却像万物初来时的南方的寓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4、年轻人。阳台小组,他们要借时间的冰块和皮毛(辰子、伍伟),历史的场景(于灜),幻想的海拔高度,耐心的手感(付小桐),平静的深入回忆之心;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沉浸刘正勇「情侣」的爱情幻觉里,那是爱的划痕和时间之银河自我的漂流,并且永远不再回来了。设计师小铭的招贴带有年轻人特质的一本正经和古典情绪。
我们也会一整天发獃在汤南南厦门工作室的海之窗,漂浮在似水年华的蛛丝马迹。
5、关于"记忆",魏立刚以惯有的横空出世,他自信的提醒记忆的东方美学,纸面有些镇不住「灯火阑珊」的烟花般的线条;蓝正辉的「Party」,黑金的辉煌场面,搅乱了那些性感的回忆;新工笔顶尖艺术家吕鹏,太直接的,直接「向卡拉瓦桥致敬」,用个人的沉思增添美术史的光彩;老泡艺术家厉害的马晗,乾脆用了北京工地废弃的砖瓦,心灵的应许直接让记忆进入无休止的生命轮迴「圈」。存在,记忆,语言,在离心的激情里,时间对他们的格外偏爱是记忆的康复!
6、彭勇本人视浮雕般肌理结构为心灵的视觉语言,他就这样手造「废都之梦幻泡影三」,进入个人丰富单纯的记忆;更单纯的是天才般的年轻人可惶的「心灵之窗」,让人羡慕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刘夷的「夷」,进入个人内在的意识结构,看他複杂灵异的线条需要动用解心术和精神分析;江衡的「人体里的风景」,动用了疾病的大型隐喻,无与伦比美好的药丸,一种毫无準备的狂欢式的伤感。
7、苏瑞的「大蜥蜴」,从迈阿密大老远的进入冥想式的画面,还带来了波普的欢乐触觉,当时薄薄的绢,似乎只为转化心灵的质料;欢乐永远不嫌够,上升到威尼斯鲍德里亚海面上空的李暐四大宗教,强调着幻想成真的自由和快乐;这次,刘家华让月亮升在眼前并笼罩他的理想家园;刘力宁漂浮的画面,记忆如岛屿。都升起来了。你们喃喃细语的记忆的修辞。
8、陈文令的「红色记忆_我的童年」系列,一次次重大的展览,都意味深长的让人怀想起古罗马斯多葛派的大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式的表达,自由是一种美德;荒诞,纯属货真价实的回忆的气氛,一个人的历史总归是荒诞的解码,而这正是吴俊勇的三屏同步、动画「飞舟」的质感;朱小地6米长「清明上河图」水墨行为,是古典中国回忆的无可挽回的輓歌式摧毁术,记忆却找到了悖论般的隐喻;王郁洋的「汉字」3D列印,对造物的迷恋,提醒我们记忆的重量感,质疑着以往的认知方式......
9、我们回到任宏伟的「物性」,个人回忆的直接语素,朴素到现代主义以来一切简洁传统;李文峰叠加了童年「全家福」的各种语法质料:影像、绢、水墨,让往昔通往迷茫;马Brothers的「单槓」,谁家的小孩子不玩耍呢,童年意趣甜蜜无法说;张秋实的「语文课」,记忆如斯如丝,心灵的细密画。卡夫卡的寓言的证据,年轻人是美好的。
10、记忆都有着流水账般的抒情伤感。女性主义是一种语言;古典永恆,穿越的是回忆,肉身,以及它的对应物。邱雨雯的剪纸装置,韩淑萦的「纸婚纱」,枫翎老辣的行为,康羽的「对安格尔的致敬」都带有罗兰·巴特式的时间反讽和窥视。
11、记忆,总是纯粹的诗歌性的,难道,我们看不见嗓音就听不见歌声了吗?那份睁眼就能看见的早已消失的形象,它的分子在哪里?吴玉仁「那些年」高密度红木雕的沉重和王刚「老万」的泥土的沉重完全不一样的沉重的修辞学;邵文欢「暮生园之二」手工涂绘的古典园林,应该在太阳落山之际的时刻;高润生的「出站出站」,镜面的超现实,一个叙事似曾相似;而马军的「瓷车」,是开往记忆深处呢还是开往记忆的未来?奢华的宁静,现实的光谱,去哪里呢?
12、人们一再提及史国瑞的"针孔成像",心,在这里和真空曝光的时间长度吻合,生命短暂又不可测,无限制地放慢,一切都还原到"记忆"的感应之暗箱。这件用了2日的曝光完成的"北京CBD",让人感觉到在充满废品的每一日里,让我们仅仅成为梦。
13、渠岩的数码图片《释迦牟尼》,原本是历史客观性的佛教肖像,对于记忆的切入具有永恆的宗教感。他通过数码的加工,呈现出缝隙组合状的连线性循环往复,这一製造的新图像尝试一边消解一边再造,在令人眩晕的画面中,一种最高的价值依然为流水般的时空镇宅。
14、记忆的修辞学似乎无穷无尽,好像它是假以记忆的名义来交流的空旷的广场而已。在这里王旻的<境·染 之一>,文艺复兴精湛的坦培拉技法让中国山水到达翡翠的心意;马嫣泠的"母女关係"在束缚和逃离中刺探血缘的边界;枫羚那射向未来的利箭,将带领"记忆"去冒什幺样的险,还真得看看多米诺骨牌的亮底!
15、孟柏伸的"条形码"系列中,纸上铅笔所构筑的黑白语彙里,隐喻着"古兰经"、"圣经"、"道德经"和"金刚经"的条形码仿照变相,信息、抽象的美感,再记忆链条的彼端,到达更确凿的价值标的。而郑毅强的「静至」,在那年他在异乡过年的相思里,霓虹化的颜色系统拒绝经典的散点透视的深刻,就像凝视夜晚的霓虹一半至绚,一半至盲。
让我们对艺术家的无限渴望暂时悬置一下吧,毕竟生活在持续它自身的悖论,而记忆无以穷尽的美感。"。
·艺术委员会
主席 棉布
委员 桑德罗·奥兰迪Sandro Orlandi
委员 陈岸瑛
委员 罗曼·施莱默Ramman Schlemmar
·策展人团队
主策展人 桑德罗·奥兰迪Sandro Orlandi
主策展人 棉布
联合策展人 柴中建
联合策展人 伊万·夸妮罗
副策展人 苏 磊
Elena Bordignon
春 子
成国琴
魏 星
·组委会
总监 季晓枫
总监 保 罗Baolo Morlandi
中意双年展工作团队
媒体总监 陈家坪
法务总监 徐 猛
政府关係 何 燕
公共关係 艾丽莎
商务总监 罗 维
网路总监 季大鹏
财 务 部 赵翊平 王 嘉
后勤主管 王 杰
收藏专家 李 琳
首席收藏顾问 王丛卉(原苏富比拍卖行专家)
翻 译 组 徐化宁
志愿者主管 孙志翔
·发起艺术家
李占洋 马 军 付小桐 可 煌 任宏伟 苏 锐 伍 伟
沈敬东 马 晗 邱雨纹 刘家华 刘力宁
Ma Brothers艺术组(马志强+马志勇) 汤南南
枫 翎 韩淑萦 张秋实 康 羽 江 衡 彭 勇
魏立刚 郑毅强 吴玉仁 Isabella Cammareri(香港)
陈丹阳 陈文令 胡任乂 高润生 黄 鹤 黄 敏 蒋昀格
蓝正辉 李辰子 李文峰 刘 夷 刘正勇 吕 鹏 马嬿泠
渠 岩 邵文欢 王 刚 王 旻 张朝晖 钟 飙
·主办和赞助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北京白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启泰文化
义大利艺博兰德
798艺术工厂
798时态空间
杨·国际艺术中心
北京市塑胶三厂文化园
艺周刊

艺术汇
99艺术网
义大利驻华使馆
隆巴迪地区
蒙扎市政府
义大利艺术社区Monteverdi庄园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
·中国参展艺术家
苍鑫Cang Xin 陈丹阳Chen DanYang 陈文令Chen WenLing
枫翎Feng Ling 俸正杰Feng ZhengJie 付小桐FuXiaoTong
高润生Gao RunSheng
韩淑萦Han ShuYing 黄鹤Huang He 黄敏Huang Min
何汶玦 He WenJue 胡任乂 Hu Renyi
Isabella Cammareri(香港)
江衡Jiang Heng 蒋昀格Jiang YunGe 姜健 Jiang Jian
康羽Kang Yu 可煌Ke Huang
蓝正辉Lan ZhengHui 李辰子Li ChenZi 李旺Li Wang
李暐Li Wei 李文峰Li WenFeng 李占洋Li ZhanYang
刘家华Liu JiaHua 刘力宁Liu LiNing 刘夷Liu Yi
刘正勇Liu ZhengYong 芦笛 Lu Di 吕鹏Lv Peng
马晗Ma Han 马军Ma Jun Ma Brothers艺术组(马志强+马志勇)
枫翎Feng Ling 俸正杰Feng ZhengJie 付小桐FuXiaoTong
高润生Gao RunSheng
韩淑萦Han ShuYing 黄鹤Huang He 黄敏Huang Min
何汶玦 He WenJue 胡任乂 Hu Renyi
Isabella Cammareri(香港)
江衡Jiang Heng 蒋昀格Jiang YunGe 姜健 Jiang Jian
康羽Kang Yu 可煌Ke Huang
蓝正辉Lan ZhengHui 李辰子Li ChenZi 李旺Li Wang
李暐Li Wei 李文峰Li WenFeng 李占洋Li ZhanYang
刘家华Liu JiaHua 刘力宁Liu LiNing 刘夷Liu Yi
刘正勇Liu ZhengYong 芦笛 Lu Di 吕鹏Lv Peng
马晗Ma Han 马军Ma Jun Ma Brothers艺术组(马志强+马志勇)
马嬿泠+王冫冖+马芷苒 孟柏伸 Meng Baishen
彭勇Peng Yong
邱雨纹Qiu YuWei 邱志杰Qiu ZhiJie 渠岩Qu Yan
任宏伟Ren HongWei
邵文欢Shao WenHuan 沈敬东Shen JingDong
史国瑞Shi GuoRui 苏锐Su Rui
汤南南Tang NanNan
王刚Wang Gang 魏立刚Wei LiGang 王旻 Wang Min
吴俊勇Wu JunYong 吴玉仁Wu YuRen 伍伟Wu Wei
于筱 Yu Xiao
张朝晖Zhang ZhaoHui 张秋实Zhang QiuShi
郑毅强ZhengYiQiang 钟飙 Zhong Biao 朱小地Zhu XiaoDi
邱雨纹Qiu YuWei 邱志杰Qiu ZhiJie 渠岩Qu Yan
任宏伟Ren HongWei
邵文欢Shao WenHuan 沈敬东Shen JingDong
史国瑞Shi GuoRui 苏锐Su Rui
汤南南Tang NanNan
王刚Wang Gang 魏立刚Wei LiGang 王旻 Wang Min
吴俊勇Wu JunYong 吴玉仁Wu YuRen 伍伟Wu Wei
于筱 Yu Xiao
张朝晖Zhang ZhaoHui 张秋实Zhang QiuShi
郑毅强ZhengYiQiang 钟飙 Zhong Biao 朱小地Zhu XiaoDi
·义大利参展艺术家
ALESSI VANESSA
ALVIANI GETULIO
ANCESCHI GIOVANNI
ASDRUBALI GIANNI
BEECROFT VANESSA
BERRUTI VALERIO
BERTIN MARCO
BIASI ALBERTO
BOLOGNESI MARCO
BONAMINI EROS
BONETTI BEPPE
CARDINALE ALESSANDRO
CATTELAN MAURIZIO
CAVAZZA RODOLFO
CHIESI ANDREA
COGLIATI DARIO
COSTALONGA FRANCO
D'ANDREA MARIA ELISA
DI LUCA FRANCESCO
FELISI MANUEL
GENTILE GIANFRANCO
GORI CRISTINA
GRADI MARCO
GUARESCHI ALICE
INFERRERA PINA
LANDI EDOARDO
MALIPIERO
MASSINI & ULE
MASTROMATTEO GIUSEPPE
MONTANI MATTEO
MOTTOLA PIERO
PARISI PAOLO - GINOCCHIO LOREDANA
PASINI CARLO
PISTOLETTO MICHELANGELO
POZZI LUCIO
PUSOLE PIERLUIGI
RACCAGNI ANDREA
SCHIFANO MARCO
SIGALOT DANIELE - LE FAUCI FABIO
SIMONCINI ANDREA GIBSON
TRIMANI ANTONIO
TROILO PAOLO
ZANNIER ALESSANDRO
第二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启动仪式报导:
- 第二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在京启动
- 北京昌平废旧工厂变身艺术园区 举办中意双年展
历届展览
2012 第一届:自然之沉思
每一个人类生命都自然的追求欢愉和美好,“DIVINA VOLUPTAS”(神圣的Voluptas),正如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认为的那样:“充满生气的力量,对于美对于自然的理性思考的图像。在这其间,物质的最终的部分,原子(不可分,不可变,不可数),运动在无边的空间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凝聚并且赐予每个存在的现实以生命,直到分裂。这个不停止的凝聚和分裂的过程构成了生死:没有什幺死去,也没有任何新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保存的。人类的进步使之与自然相接触,有时候自然是灵感的源泉和伟大价值的老师。通过艺术的敏感度,思想是可能复原美和自然世界给予的满足感带来的巨大财富的。这种复原本身没有结束,但它使得机会和价值需要同自然进行尊敬的对话,自然能提供给我们有建设性的意见。”
(基于拉丁诗人和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o Lucrezio Caro,98 BC – 55 BC)的诗歌De Rerum Natura《物性论》的反思)在接下来的世纪里人们还会继续改变我们的地球;污染也因为人口的增长而不会停止,自然以越来愈少的资源而难以保护自己。我们必须不能忘记虽然人类明显在掠夺自然资源上具有很大量的利益,但自然自身是带有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的,与人类无关,且必须被保护。
这个主题与所有影响未来政治选择的人极为相关,不只是生态学家,自然学家,哲学家,自由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工业家。当下这个主题向艺术家发出了很强的呼吁,呼吁用他们的能力来从自然里选取给料并将它们放在他们施法的第一线上,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反思。这是一种与自然的灵魂进行碰触来展现变幻的美和来欣赏其内在价值而不是它如何和在什幺程度上满足了人类需求的呼吁,这并不意味着要与社会和日常的问题相隔离。
对于被邀请来参加双年展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最新的最当代的作品也不一定满足这种理念。我们要求艺术家做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这项活动首先是两个最古老的文化的对比。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我们都期望他能够深刻领会他在另一个大陆的同辈们的艺术,并且,在创造自己的艺术的时候,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这种批评家和大众考量下的对比性。
2012 第一届地点:蒙扎皇家别墅
义大利米兰-蒙扎
义大利蒙扎的皇家花园将成为义大利-中国艺术双年展的主办场地。中国展览年份的城市和场地将会在义大利年份的展览的前后公布。双年展的城市选择和举办场地原则上具有固定性,便于双年展品牌和传统的延续性。
蒙扎是义大利伦巴第政区中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米兰市的一颗卫星。皇家古堡(Villa Reale di Monza) 美誉全球,古堡由Serrone,教堂,剧院和古堡内部的中心房间以及公园内部的Mirabello古堡组成,室外空间有玫瑰园,古堡前的广场和百年公园区域。此外,蒙扎赛道(Autodromo Nazionale di Monza) 是一级方程式赛车法拉利车队的主场。
建筑由义大利建筑师朱塞佩设计,採用了“U”形外观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继承了隆巴德别墅清新的传统风格,同时受到了来自那不勒斯卡塞塔王宫的辉煌与宏伟的灵感,这还要得益于他曾经是这所宫殿设计者-着名建筑师凡维特里的合作者。
花园的建筑主体呈现了主厅和宾客厅两侧的廊柱以及其他垂直廊柱的部分,可以提供给主,仆以及含有马廄的700多间房屋。
2008年7月30日蒙扎市与皇宫别墅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定是。该协定涉及的内容是蒙扎公园别墅王宫的恢复和文化的后续发展计画。计画确定了将与2015年世博相关的文化和高层活动围绕这个皇宫展开。
蒙扎花园将提供以下空间给义大利-中国双年展:桔园的封闭空间,教堂,剧院,一些的别墅和米拉贝洛别墅的主要房间,蒙扎公园,玫瑰园和户外空间,别墅对面的广场和圆形公园。
展览影响
对中意双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季晓枫访谈:对中意双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陈家坪:为什幺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而不是以别的国家或城市来命名的双年展?
季晓枫:因为这是中国和义大利,两个在文化上都自负得无以复加的民族。外来文化想要在这两个地方介入都面临难以想像的困难。区别在于,一个强大的传统仍然充满活力,另一种强大的传统已经死水一潭。其实,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从她被命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两个艺术家群体,两种特点此消彼长,很有意思。在义大利,新事物的成长是困难的,但是长出来之后就可能迅速茁壮;在中国,新事物的成长是容易的,但是长出来之后迅速僵死。但愿我们的艺术家们,能打破这个魔咒。
陈家坪:你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组委会总监,为了我们的艺术生活,中意双年展组委会团队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季晓枫:总体而言,组委会的工作方针是以艺术委员会的各项决策为核心,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做成文化艺术领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展览。工作目标则着眼于规划设计双年展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寻找最适合的展场和筹集较充足的资金,提供便利的参展和看展服务,以及高效率组织展览相关的活动。具体的几项工作内容包括:1、对艺术家的服务:向艺委会邀请的中意两国艺术家提供最安全便捷的作品运输和布展服务,保障人员和作品安全;2、对参观者服务:充分利用包括网际网路在内的各种平台,广而告之,提供全面、準确、广泛的信息宣传和票务服务,保障现场安全;3、为赞助商和收藏者服务:通过艺术委员会协调艺术家关係,为赞助商和收藏者提供艺术顾问服务,在展览顺利举办的前提下保证资金提供者的效益最大化。
陈家坪:我们知道,这次2014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第二届双年展,请问这次举办双年展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季晓枫:双年展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对此,我深有感触:一、关注文化艺术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这是人性的本质;二、只要一件事情被证明是真正有价值的,就会有诸多价值观趋同的人和机构来支持你;三、市场是建构公共价值最好的合作者。中意双年展,在初创的第一届获得了来自广东顺德的几位企业家和收藏家的慷慨资助,使得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可以远渡重洋去义大利与那里的艺术家进行对话,成为2012-2013年度义大利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2014年在北京,我们通过纯民间的市场化运作,获得了更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798艺术工厂、百年印象、杨·国际艺术中心和北京市塑胶三厂文化园区免费提供了展览场地,德国最大出版集团之一斯普灵格出版社提供画册出版支持;中国最大重竹材料供应商永林竹业免费提供大量的展场板材;还有众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纷纷加入到中意双年展的工作团队中来。
同时,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双年展的发起艺术家们。当前的艺术市场环境使得我们诸多的艺术家突然间变得很忙,频繁地应付各种邀约和展览,但是他们仍然视中意双年展为2014年最重要的展览,积极準备并倾力奉献。这些社会力量都在确保双年展的成功举办。
陈家坪: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从一开始就在追求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请你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季晓枫:中意双年展的发展模式和制度:每两年一届、展览的公共属性、展示当代艺术最前沿的创作成果和市场化公平参与的运营模式,是所有双年展的共同特徵。中国-义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既然以双年展命名,也必然在这个框架中运营,同时加入创办者和运营方的创造性工作。
与世界各地其他双年展由政府或者非盈利性的艺术机构主办有所不同,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由中国和义大利的两家商业性艺术机构共同创办并承担主办方的职能。这样就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彻底放在了一个艺术市场的环境中,通过商业化资源系统来建立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与中意双方两家机构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繫在一起。
艺术前沿、市场化和民间运营,这些,在国内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当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具备了充分的优势。你的展览办得不好,不具备公共价值,人们不可能会愿意买票参观。这与当前艺术市场中诸多的展览恨不得倒贴钱请人来参观的主流指导思想完全背道而驰。但是展览一旦办好,参观的人群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个双年展就真正具有了市场意义上的突破,是一种内在的制度性突破,成为一个标桿。而事实上,人们需要一个愿意自发去看的展览,哪怕花钱买门票。如今的艺术市场中,多少人对各种展览已是避之唯恐不及!
关于发展模式,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想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一个平台项目,双方合作者-义大利的Artantide.com和中国的在3画廊当然有自己关于未来发展模式的考虑,比如一个商业与公益兼具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同业联盟,比如中意两国私人美术馆收藏顾问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希望能从双年展中受益的首先是愿意花钱买票参观的观众,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真实、直接,对艺术创作有启发的前沿信息,建立对真正纯粹艺术的感知和喜爱,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同时是其他任何所谓商业的和非商业的模式得以顺利建立的基础。
我们同时希望,我们的合作者和赞助商能共同建构这一基础,并且能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和运营能力,建立各自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陈家坪:这次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要达到一些什幺样的目标,才能说它的举办是成功的?
季晓枫:用一些什幺样的指标来定义中意双年展的成功:首先就是观展的人数,这也是任何艺术类展览的一般性指标。我们有一个数字,希望能在双年展期间达到。同时,中意双年展也非常在意专业人群的评价。我们希望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越多越好,当然我们也準备好了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和帮助。有多少人在谈论中意双年展,这个也很重要。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参加中意双年展的艺术家中,有多少人的作品能够被更多地收藏。这个指标在国内的各类所谓公共艺术展览中极少作为重点目标提出来,而事实上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收藏起到了非常核心的根本性作用。而这个市场中的核心买家,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款买家,而是世界各地重量级的美术馆馆长和买手。
陈家坪: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在你看来,必须具体哪些基本的条件?
季晓枫:要想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是一个充分开放的自由市场环境。长期而言,我们不能总是把太多在艺术史中明显具有创新价值但不符合审查制度的作品排除在外,在这个环境真正形成之前,我们无从判断它的持续性。对此我们必须诚实,对于艺术市场,尤其如此,没有文化的自由和开放,就没有文化市场,更不存在文化创意产业。其他的条件则取决于主办机构的决策能力、管理技术和工作效力。我们有一支经验未必丰富但是非常勤劳、运营能力极强又兼具深厚的人文情怀的管理团队,这是我们非常自信的主观原因。
陈家坪: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发展和艺术生活意味着什幺?
季晓枫:我们只是希望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一个引子。作为世界级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的北京,希望看到优秀艺术展的观众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很遗憾,我们的艺术机构并没有创造出真正大规模的、长展期的、持续举办,作为深化文化之都影响力的艺术展览。我们希望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只是一个良好开始。我们在展场的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策展布展以及媒体宣传的安排中,也充分照顾到了公众,而不仅仅是艺术小圈子内的需要。用儘可能照顾公共性展览的方式和推广途径,对一部分普通观众或者艺术爱好者的视觉经验和艺术观念产生一点点面向未来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是对双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2014.6.9
棉布访谈:没有人就没有艺术
陈家坪:作为中意双年展艺委会主席和主策展人之一,你是怎幺理解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举办这个双年展的意义何在?为什幺把这届双年展览的展览主题命名为“记忆”?
棉布:两百多年来,双年展在世界範围内,人们都把它当作一个城市是不是有好展览的一个标誌。作为策展人,做一个好的展览,是一个智力上的挑战和目标。我们知道,北京的展览非常多,一个好的展览,尤其关于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要做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们会问,为城市做一个展览,怎幺就成为了一个好的展览呢?怎幺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展览呢?这里面我分了好几个层面来思考。比如,策展人是不是特别棒?策展人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文化上的抱负? 策展人的关怀和他的关注点是什幺?文化、政治、生活,一个城市,策展人是不是具有文化艺术情怀?
我们策展人团队一共有5人,他们大都是独立策展人,很棒!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定为记忆,那幺,什幺样的艺术家在关注这个主题呢?所以,在策划这个展览时,除了有着名的艺术家之外,还要挖掘实力派。所谓实力派,就是真正独立去思考问题的艺术家。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因为政府是这样的,双年展必须是政府的行为,所以我们以民间的方式,就要有能够接触政府的人来做这个勾通、协调工作。必须是整个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支持双年展,它才能够办成一个好的展览。
从开始运作到今天,798特别棒的画廊,798以外的工业废墟,都在支持这个双年展。义大利方面,它是一个相当活跃的文明古国,它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贡献大家知道是文艺复兴。在这个意义上,北京的义大利企业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也愿意为这个双年展出点力。这样,这个双年展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泛文化的概念。本来,双年展也应该对我们的城市生活有影响,这也是它的文化意义所在。
作为文化交流,这个概念包括建筑师跨界,酒商跨界,米其林三星跨界,也就是品牌回到了文化生活。这一些很重要的展现,一个很重要展览的一部分。我个人觉得这符合杜尚的风格和杜尚之后的艺术传统:以艺术引领生活潮流。
这些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话题,也是一个艺术活动。所以现在看来,这个双年展我们很难构想,它在这两个月的展览期间,将会发展出一些什幺样的艺术行为?因为文化,是有可生长性和可持续性的。而它的主题:记忆;这个概念,是这幺聪敏,它可以反照美术史。
陈家坪:那参展艺术家们是一个什幺状况呢?
棉布: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他们更厉害,更有力量。他们只是借记忆之名做自己的艺术。120个艺术家都是不同的表现,共有5个空间来呈现他们的作品。其中在798有四个空间,老牌的展览空间,非常好的展场,他们都是双年展的主办方,主办加赞助。他们也把自己最重要的艺术家推介进来支持这个双年展。
陈家坪:我们知道双年展一般会以一个城市来命名,为什幺叫中意双年展呢?
棉布:叫中意双年展,看中的是,同是具备古老的文化背景,但又都延续到今天巨变的时代,强调的是这一点。我们这个策展人团队、艺委会,都爱文化,爱交流,这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义大利方面的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是威尼斯双年的策展人之一。他在和我们对接的时候,发现中国艺术家远远不是他所见到的,媒体所报导的那样。中国艺术家经历了短短 30年,有了这幺一个剧变,形成如此丰富的艺术形态。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整箇中国当代艺术的样态合盘托到欧洲。那幺,怎幺来命名呢,所以,这就是中国和义大利双年展嘛!
当然,这个话题很有趣。就是说,当我们谈论东西方文明的时候,或者谈论世界文明的时候,绕不开的几个地方,比如希腊、罗马;比如中国;比如印度。这里面所谓亚洲的当代艺术,和欧洲的当代艺术,或者美国的当代艺术,我们在其中选择,拿两个比较有特徵的群体来进行比较,选择中德?选择中美?选择中法?似乎在这些国家或者民族的当代艺术里都有中国人,都有义大利人。尤其美国当代艺术,太多样了。你去看看美国的当代艺术,那简直就是世界的当代艺术,它不存在一个美国的当代艺术。只有中国和义大利,这两个国家,很有意思,他们要幺是因为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厚实,要幺是其他国家或民族,在某种意义上难以进入,难以介入。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义大利的当代艺术就是义大利的当代艺术。而且,这两个艺术国度,来做这样的一个双年展,从概念上是能够成立的。
陈家坪:双年展得以持续的运营,肯定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像第一届2012意中双年展在义大利举办,这届2014中意双年展在北京举办,那幺它和北京这个城市,和我们身边的人是怎幺发生关係的?
棉布:首先,因为历史的原因大家觉得双年展高高在上,只是一个艺术圈子里的事情。由于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包括上海双年展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实际上他已经变成大众都关注的,都在参与的一个城市生活人人皆知的文化事件。这样的双年展如何在中国一些重要的城市里持续地发展下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陈家坪:如果有这样的模式,它应该是一种什幺样的交流方式呢?
棉布:关于这个模式,我是这幺坚信的: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所谓创造性,最具有创造性的,我认为是艺术家。中国艺术家,尤其是80后、70后这些艺术家,对未来都有一种想像。艺术家那种无穷无尽的创造性,是双年展能够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点。
中意双年展在发起之初有这样一个基因,那就是不缺少艺术家的激情。生活不可以交换,但文化可以交流,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喜欢进行文化艺术上的交流。这个交流当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较有意思。你看,对在北京办双年展这件事,义大利的艺术家比中国的艺术家要活跃;可是2012年在义大利办双年展,中国的艺术家就比义大利的艺术家活跃。为什幺会这样呢? 这是一个文化上的选择,交流会催生出新的思想。旧的东西,不是特别好的东西会被大量地淘汰。所以我个人认为艺术家的创造性,从基因上就保证了双年展所需要的那种激情。
2015年是米兰世博会,米兰市市长答应给我们1000平米的空间。2014年参展的艺术家,会被2015年的组委会所关注到。另一方面,我觉得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个人,就是个人的独立性、个人的意志,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谁也不依赖,我们只依赖一种艺术行为,一种商业行为。我们的藏家,有人愿意购买双年展艺术家的作品吗?如果愿意,那就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这个双年展。
陈家坪:喔,这个双年展还有销售活动吗?
棉布:有销售,但不是在展览上。比如说我们选择的参展艺术家,他提供了参展作品,这个参展作品一般都是有一个代理画廊。愿意销售就由这家代理画廊来销售。我们也希望参展艺术家能够为组委会提供可销售的东西,组委会事先拿着这些作品,跟收藏家去对接,而真正的赞助商是很难产生的。但双年展一点也不避讳商业运作,不避讳这个。因为商业,是一个特别共通的东西。有人愿意来买这个单,它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有人要买单,买到策展人、艺委会选出来的艺术家的参展作品,还会享受到一个很好的折扣。这样一来,他很愿意支持这个双年展。人类发展到今天的制度,没有什幺比商业制度更具有公平性,更符合人性对于利益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是相信商业。
陈家坪:这样看来,双年展览有一个理念,每一届有一个展览主题。不管是文化交流,还是要推出新锐艺术家,必须得维持一个良性的艺术平台,所以不避讳有作品可卖?
棉布:不避讳。大家似乎认为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的大项目,应该有政府或某个机构给予奖励基金。这个可能会有,但当下没有。任何一个双年展,都必须有赞助商,比如说银行,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但现在怎幺办?当下的费用从何而来?当前国家有专项的文化发展基金,这个我当然知道,太知道了,但落不到咱们头上来。我们申请哪怕20万元都申请不下来。儘管如此,你还不能不跟政府对接。如果你不对接,作品进不来,海关进不来,所以这是一个我们国家的特点。好在也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相信有一种内驱力,有一种自然规律,能帮助我们把这个双年展办成,办好。
陈家坪:那我们回头说说,第一届双年是怎幺运营的?
棉布:第一届有一个南方的地产商给了一笔赞助,200万元,很少的一部分。不够的部分,我们在3画廊来垫这个底。义大利方面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是两个策展团队合作,在义大利举办,义大利的场地问题、义大利的媒体、义大利的出版,由他们来确定。我们负责运输作品,把中国艺术家带过去。我们这边的团队也要甄选艺术家。我们甄选艺术家是一件特别严肃的工作,每一个艺术家工作室都要亲自去看,工作量很大。
陈家坪:你说的这个甄选作品,是一个艺委会团队做,还是由策展人来做?
棉布:因为是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提议100箇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团队给这100个艺术家提意见。在大学工作的策展人会推一些自己的学生,我呢,会卡擦掉几十个。还有特别忙的大牌儿艺术家,他的展览安排不下,或者难以合作,那就算了吧,最后剩下这60个。反正这个过程很愉快,因为和很有意思的人在一起嘛。
全部中意参展的艺术家,主要是由义大利这边的策展人来确定。我呢,主要是选择青年艺术家。我觉得青年艺术家是明天的希望,所以我比较关注他们。其实说年轻也不年轻,40多岁了,也没有那幺年轻了。特别年轻的艺术家可能也进不来,确实很难进来。
陈家坪:这次反过来了,中国这边负责场地、出版、媒体方面的费用。然后义大利方面负责运输艺术家作品的费用。那幺,这个双年展的主办方是一个什幺单位呢?
棉布:歌华是主办方,并列的还有白菜传媒,还有艺术工厂,属于画廊主办方。
陈家坪:双年展是由中国策展人和义大利策展人共同发起的吗?
棉布:是由两个商业机构发起,一个是北京白菜文化传媒,一个是义大利艺博兰德美术馆。这个美术馆有欧洲最大的现代艺术品销售平台,线下是一个美术馆,一家私人美术馆。它和整个文艺复兴以来一些重要的美术馆、博物馆关係密切。这家美术馆的策展人不断给他们做一些活动。这家美术馆不仅关注中国艺术家,还关注印度艺术家。而北京白菜文化传媒实际上就是在3画廊。这是两家资深的艺术机构在一起做这个双年展。我们分分秒秒都在花钱。
陈家坪:对于这次双年展,你觉得有一些什幺值得探讨的话题吗?
棉布:在生活的层面上,有关于国际品牌介入艺术的话题?在资本的层面上也可以探讨。当代艺术从毕卡索开始就有资本的属性,换句话说就是贵族一旦消失,资本家一旦出台变成自由交易的时候,这个作品就取得了资本的属性。不管它能不能卖掉,它只会涨不会降。所以,全世界的资本都在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这是一个事实。中国新一代崛起的收藏家也好,资本人也好,也在关注。所以在这一块,可以做一个跟资本对接的论坛,就是资本如何介入双年展?如何介入当代艺术?这个话题会非常有意思。
还有呢,我们当前生活的城市,可以说你不上微信你都会死。这是一个网际网路时代,这个网际网路和当代艺术有一个密切的关係,即互联思想如何影响我们这个时代当代艺术的发展?记忆的晶片,就是一个互联的概念。我说的这个还有点生活化,是基于我作为策展人,爱生活爱吃爱艺术,一个泛文化概念。
实际上,我们生活在当下,这幺多资本怎幺去做收藏?这面临着一个收藏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双年展,作为当代艺术价值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参照系,他要对接拍卖行,他要对接画廊,他要对接美术馆,他还要对接一些资本。可以说,这个双年展的价值,凡是它能够指向的价值都可以去进行对接。我觉得这是双年展特别内在的一个当代文化价值内含。双年展也可以对这些价值进行清理,因为有这幺多画廊接手,这幺多媒体介入,拍卖行介入,还有艺术家本人的介入,学者的介入,这些介入是富有一个内在的价值链的,值得多方面探讨。
陈家坪:你这个分析特别精彩,大概有三个话题:第一个是我们讨论的中意双年展的初衷;第二个是你刚刚谈到的资本与双年展的对话,其中囊括你说的双年展在我们传统的概念当中,是一个和学术和美术馆对接的一个平台;第三个就是你说的“晶片”概念,在网际网路背景下所产生的“记忆”主题。
棉布:对,我们还有一个策展人苏磊,他在巴黎读的美术史博士,又在纽约工作过。他有一些很前卫的想法,他认为世界的未来是在美国,所以他引进技术的层面,比如说3D印表机。因此,双年展关于技术之间的沟通与关联,就回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人的技术究竟把我们人类带到哪里去?我们也不知,所有的技术环节都得走完才知道:人类能不能被拯救。
其实,我们这个双年展也是这样的,资本介入当代艺术,你不知道他的未来会怎幺样?但你势必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走完了,才知道这幺做对不对?行不行?不管怎幺说,没有人就没有艺术,艺术一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2014.6.12
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核心言论
中国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桑德罗·奥兰迪
王尔德:记忆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日记。
——桑德罗·奥兰迪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我们思想和记忆的产物。
——桑德罗·奥兰迪
为什幺艺术品仍然能够见证逝去的历史文明?
——桑德罗·奥兰迪
在我们的文化里,并没有众神提供时间的景观。
——棉布
掀开中意双年展「记忆」的星座。
——棉布
记忆的完美宇宙,是未来所有形式上的狂欢。
——棉布
艺术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喜悦并看到这种奇特的权力。
——棉布
欢乐永不嫌够。
——棉布
自由是一种美德。
——棉布
「清明上河图」水墨行为,古典中国无可挽回的輓歌摧毁术。
——棉布
记忆的重量感,质疑着我们以往的认知方式。
——棉布
个人回忆的语素,朴素到现代主义以来的简洁传统。
——棉布
记忆如斯如丝,心灵细密如画。
——棉布
记忆都有着流水账般的感伤。
——棉布
难道,我们看不见嗓音就听不见歌声吗?
——棉布
记忆的切入具有永恆的宗教感。
——棉布
记忆的修辞学无穷无尽,
好像它假以记忆之名来到交流的广场。
——棉布
左翼木刻、星星画会和85新潮,这些时势造就的艺术运动,无不受益于特定时代共通的记忆。
——陈岸瑛
年轻一代的记忆或许是共同的,但未必是共通的。
——陈岸瑛
现时代的记忆正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勾连它们的是网际网路上川流不息的信息。
——陈岸瑛
在中国,需要艺术家来发表对重大社会历史问题看法的年代,已经随着星星画会被人遗忘、85新潮进入拍卖行而告一段落。
——陈岸瑛
曾经被杜尚的小便池战胜的传统美学捲土重来,艺术被重新理解为抒发艺术家个人思想情感的媒介。
——陈岸瑛
作品的价值在批评家动笔之前就已经被一套抽象的、远程的市场机制决定了。
——陈岸瑛
在感触的深处,人与人是相通的。
——陈岸瑛
作为一场失败了的政治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除了盲目摹仿西方的风格和流派,在艺术上并无超越于西方前卫艺术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当85新潮被写进艺术史的时候,国内的当代艺术市场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陈岸瑛
无法储存的并不标明它不存在。
——柴中建
事物、事件的可经历性才与记忆相关。
——柴中建
应当说,记忆只是人类选择性的结果。
——柴中建
提高选择的能力、增强辨别真假的能力才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于记忆的建构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柴中建
正是选择性活动,才会说历史和记忆是人类创造性叙事的结果。
——柴中建
死寂的黑暗是记忆的无明,光明让我们见到事物以及世界存在的现象。
——柴中建
作品无法在黑暗中见到。
——柴中建
发现与记忆的合力引出反思的能力,深刻的反思使我们明白是什幺导致视界的遮蔽。
——柴中建
最直接的反思便是:要警觉用现实的已知的东西去遮蔽可能的未知的东西。
——柴中建
成见是人类进化中怠惰的东西,它阻碍我们用第一面对的鲜活性去全新的採摘未知的东西,就如把艺术史或作品看作既成的物件或文本,从而失去不断生成与全新阐释的感知力。
——柴中建
感知力是通过发现、发明与创造性的活动来获得的。
——柴中建
艺术作品源于艺术家发现的眼睛〜发现的眼睛根植于发现的意识〜发现的意识存在于人类对自身的无明性所导致的困境的反省并生成希求逃离的愿望。
——柴中建
如果没有牛顿的发现,牛顿引力定律早晚会有其他的人来发现,只是命名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没有达文西,就永远不会有蒙娜丽莎的微笑留给人们的记忆。
——柴中建
艺术创造给出原本乌有之物。
——柴中建
创造的命题给予人类的最大希望在于,有一种不同于原本世界的新的可能的存在将被人类的创造所建构。
——柴中建
对于永恆——人类除了寄予创造的期望,我们还能希求于什幺?
——柴中建
两个在文化上都自负得无以复加的民族。
——季晓枫
一个强大的传统仍然充满活力。
——季晓枫
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若具有市场意义上的突破,将是一种制度性的内在突破,成为一个标桿。
——季晓枫
共同记忆有助于建立美好的人际关係。
——陈家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