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900字
(2019-08-20 08:33:40) 读后感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900字
死亡,每个人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到这个话题,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都要面对的,不需要太煽情,不需要哗众取宠去取得对死者的惋惜和哀叹,而只需要告诉读者在这一路上会面对什么,就足够发人深省地认真对待生命。
作为一名神经科医师,保罗看过太多的生死,有时候病患的情况已经无法扭转,那医生能做什么?保罗明白,医者的职责,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帮助他们理解死亡,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想到死者的离去,病人的家属是痛惜过去、内疚、自我谴责、无助地无法继续生活还是怀着感恩的心悼念死者、坚定生活下去的勇气,着实重要,因为神经外科医生与家人的第一次谈话,可能将永久决定他们对这场死亡的感觉,有可能是平和地接受(“也许他该走了”),也有可能是痛苦的遗憾(“那些医生根本不听我们说!他们都没努力去救他!”)。毕竟逝者已逝,留下的人如何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而促使保罗这么做的原因,是道德,是责任。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求知欲,因为想要了解死亡的意义,“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的四目相对”,了解这辈子为什么而活,所以执着地热爱着神经科学,让他尽职尽责。尽管背负着别人的十字架,有时候会被重负压垮,但到最后带着疾病再次拿起手术刀,却依然轻松。
也是因为热爱,所以当大多数学生读完医学院都选择有利于“高品质生活方式”,上班时间比较人性化,工资比较高,压力比较小的专业时,保罗却毅然决然的坚持了自己当初的雄心壮志。
我也曾简单考虑过和他们一起,从头开始新生活。但我还是放不下那个问题: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在什么地方相融交会?
人生是艰难的,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在和家人商量后,保罗决定要孩子,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依然希望女儿成为自己的延续,而家人的支持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相较于保罗对自己查出肺癌前后的叙述,妻子露西在文章末对丈夫死亡的直接描述更令人悲恸。如果我们设想一下自己得癌的情况,或许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更简单、更有力。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