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_1000字
(2019-10-01 01:47:30) 读后感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1000字
从大年初一早晨开始看,两天里抽着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在这个对于全体国人而言最欢乐的时间段里,看了这样一本气氛挺沉重的书,这种反差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这本书原名《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译者在后记里写:
【Being Mortal,是把mortal being换了顺序。mortal being的意思是“凡人”——相对于神的存在。信徒认为,神在生命的意义上是永生不死的,在智慧、能力的意义上是全知全能、无限性的存在,而凡人则在生理意义上有生老病死,在认识、理解和能力上,是有限性的存在。being mortal直译就是“凡人有死”。】
生而为人,衰老与死亡是每个人必然,但又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提及的话题。我的身边,反而是同龄人更不畏惧谈论死亡。我们讨论老了之后的生活方式,讨论失能失智的处理,讨论生病之后是积极救治还是姑息治疗,讨论最后的遗嘱方式。一方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能,能更理性的看待这些;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这些离我们还算远。即使工作性质,让我们比一般人更多的看到生老病死,但那些说到底,还是别人的事情。
其实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因疾病去世的亲人朋友。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只要还能倒腾出点钱,就很少有家庭会选择“不救治”。经历的痛苦、昂贵的救治过程之后,得到的却不是想要的结果。就像书中说的,他们要的不是2、3年,他们要的是20年,30年,乃至更长久。但是,现在的医疗水平,给不了他们想要的。
反而:
【你的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
之前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时,保罗妻子写的后记,让人心碎,但又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其中一段写道:
【保罗在这世上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我们是在舒适的客厅里度过的,家人都在。保罗坐在轮椅上,抱着卡迪。他父亲在旁边看顾。他母亲和我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保罗给卡迪唱歌,在膝头轻轻摇晃着她。她咧嘴大笑,目光显然聚焦在爸爸鼻子上的输氧管上。】
保罗在生命后期,选择了姑息疗法。这让他,以及他的家人,能够好好享受最后的时间,能够好好说爱,最重要的,能够好好告别。
衰老和死亡,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必经之路,但在这条路上,没有人有经验可言。那么如何让这些“新手”们能够坦然的面对这条路,我想这本书能够给一个很好的启示。对于尚年轻的人群,也能更好的思考,当身边人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应该给他们怎样的支持。
希望:
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