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3500字

(2019-10-29 15:59:59) 读后感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3500字

时常说起青春,时常回眸年华,在时光转角的地方,总有那么一两个让我难以平静的背影,但那仅仅只是背影,我知道,再美丽的故事也会被时光冲淡,再留恋的佳人也会变得模糊,在记忆的角落,有的只是点点光斑,证明我经历过罢了,当许许多多的往事会合在记忆的长河中,有如漫天的繁星,纵使黑夜漫长,也有属于自己的星空陪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一个时代的烙印只会让特定人群产生共鸣,当我也开始审视自己的青春时,不免对更多人的青春有了兴趣,包括父辈,除了好奇心,也试图在别人的青春中找寻共鸣,以证明自己的痛悟是对的。因为看到与这部小说同名的电影预告,在“那些花儿”的怀旧曲调下,马上来了兴致,可是电影已经延期,不妨先看看原著。对于父辈们的故事,无论是大时代的荒谬,还是小人物的悲剧,听得其实不少,父母出生在最狂热的年代,当青春袭来,也恰逢久未发生的边境战事,当预告片中,碧色寨的画面搭配两块五的军装出现时,我仿佛看到了父母的青春,属于他们的星空。

故事中的人物并不多,其中特别着重描述了何晓曼与林丁丁两个女孩以及故事的核心人物刘峰,单就剧情而言,与当下的青春故事相比,其实缺少了太多罗曼蒂克的元素,也并没有什么惊艳的情节设置,以至于除了人物普遍年龄小以及那些蠢蠢欲动的心理活动,大多时候恐怕看不到通常的青春。但将其置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又有着别样令人动情的感官体验。在整体压抑的气氛中,青春之花盛开既短暂又痛苦,可是当刘峰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之后没有倒下,相反个人意识觉醒之时,所展现的青春的意象竟是如此锋利,仿佛戳破了纸面,击碎了时代的禁锢,那一刻我才感受到这确实是一部青春故事。

以作者女性的身份,对于何晓曼与林丁丁的刻画是细致的,前者身上有太多时代的烙印,而后者的女性形象其实传递着现代中国女性相对主流的价值观。何晓曼的经历,让我想起父辈经常提到的“出身卑微的人,心里都比较阴暗”。虽然何晓曼的人生太过悲惨,但是也不得不说,她的遭遇也有自身问题所在。这样的人,搁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不讨喜的。她的性格固然是时代与家庭悲剧催生的,当然不能简单的批评她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人对于自我的超越其实是很困难的。至于林丁丁,用一个流行词,大可称为“心机婊”,虽然有负面的形象,但确实主流的价值观,正是当下功利至上的典型代表。她们并没有特别的精神追求,对于物质的享受更为在意,对于爱的考量,掺杂了太多的功利色彩,结局往往是陷于物质的漩涡而备受精神空虚的折磨。更为糟糕的是,将恋爱与婚姻混为一谈,以功利的价值取向来评判感情中的得失,甚至时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任何玷污爱情或者婚姻神圣地位的行径。婚姻不多谈,对于爱情,本身就没有什么神圣性可言,你情我愿,主观感受的表现,遵循人的本性即刻,在意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本事就是对人类诚挚感情的亵渎。

严歌苓塑造刘峰的形象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以一个时代主流的完美形象为开场,楷模的故事遍布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个现在看来并不值得一提的错误而跌落神坛,在大起大落,众人践踏之后个人意识完全觉醒,尽管结局多悲伤,但是一个看淡生死,超越自我,冲破时代枷锁的人物,他的死不正是对这个糟糕的世界最为猛烈的抨击,这样的死不正是最好的解脱与归宿。刘峰是整个故事的灵魂,无论是在狂热的年代,还是在世俗的年代,他的影子都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当他是众人眼中的“雷锋”时,我一点不怀疑他诚心做这样的雷锋,完全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特别情愿的去做这样神一般的人物。干尽好人好事,不怕苦不怕累,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是的,好人总是会存在的,但圣人是否存在就令人怀疑了。与其说,圣人创造了时代,不如说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圣人,一个由谎言构建的世界,更需要完美超神的象征来支撑,上到领袖,下到如刘峰一样的小人物,每一个层次都需要这么一个神来凝聚人心,总有老大哥的声音在人群心中回荡,别人都能做到完美,你为何不能。尽管故事中把“雷又峰”作为刘峰的外号,可是我相信这个外号所渗透的是满满的讽刺意味,考虑到雷锋本人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编造的谎言,我有理由相信作者知道这样的圣人在谎言戳破时,对于大多数人的冲击,可能等同于个人价值观的崩溃。在那样一个造神的年代,一出又一出的荒唐戏轮番上演,一个又一个的政治小丑逐次登台,昨天的主席可能就是今天的公贼,今天的统帅可能就是明天的叛徒,谎言可以没有止境,但再虔信的人也会心生疑惑。如果人们的内心不能说服自己,而同时又不能跳出枷锁,那等待他们的只有人性的扭曲与精神的分裂。当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而受到批判,昔日的圣人跌下神坛,等待他的不是同情而是无尽的羞辱与践踏,那些所谓的崇拜,私交,都在政治正确的习惯下,或自愿或不自愿的表达着相同的立场。经历了最狂热的年代,人们已经习惯了服从政治,至于真相是什么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运动中,不能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感情,良知早已一文不值,生存下去的准则就是让个人意识沉寂。当然不能简单的批判时代下的个体,在极权之下,任何对人性的苛责都是没有意义的,虽然我们依然赞赏黑暗中的那点光辉。刘峰是那个时代的标杆,但真正成长却是在经历了这次挫折之后,个人意识的觉醒,让他看清了人的本质,时代的禁锢以及自我的真正价值。在与何晓曼告别时,送上的那一箱象征荣耀与光辉的物件,正是与那个吃人时代的决裂,从此刘峰只为自己的信念而活着,一个集体主义中的楷模最终走向个人主义,这是我认为这部小说最令人振奋的点,也是其精神内涵最为闪光的地方。

那是一个禁欲的时代,其中的楷模也该是禁欲的象征,这也为刘峰的挫折早早埋下了伏笔。人们甚至不能相信,这么完美的人怎么可能有七情六欲,圣人怎么可能食人间烟火。人认知的扭曲,归根结底是社会价值观的畸形,一个靠圣人维持的假象,终究要被人的欲望所击破,而这样的结果,最终将毁灭整个价值体系,摧毁人与人最后一点信任的基础。而刘峰正是这样一枚重磅炸弹,触摸事件搁到现在看来,顶多只能算是冒犯,虽然你情我愿是原则,但青春中这样的错误多的难以计数,更何况林丁丁也并没有排斥刘峰的殷勤,没有直接拒绝刘峰的暗示,如果非要说这是一个错误,那也是双方都有责任。青春中一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性冲动,这是人的本能使然,虽然一定的克制是必须的,但这样的执念却是合情合理的。让我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那种对爱认知的幼稚与单纯,对爱的执念如同攥紧的拳头,似乎一击就能击倒所有阻碍。是的,那样的年龄,我们太多时候把个人的感受当作了现实的情况,如同刘峰一样,以为自己对林丁丁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自己爱林丁丁的表现,而这样的表现林丁丁理应知道理应同样的爱他。爱是自私,青春中的爱更是如此,爱是一种表达,需要表达的行为,同样需要接收的客体,如果一方不能领会这样的意图,爱就是没有意义的。抛开时代不谈,如果刘峰能够直接表达出他的意图,再经由对方的答复,或许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但青春永远是直率的代名词,任何有条理的作风都会削弱青春的的力道,青春必有挫折,成长必有代价。我为刘峰对于那段感情的执念而激动,伤感,为人生的境遇要经历如此的挫折而遗憾,代价很大,至于值不值得,或许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尽相同,但如果重新回到过去,可能如刘峰一样的人,还会犯一样的错误吧,这大概就是青春的意义吧。

最后,这本书所涉及的中越战争,为整个故事的叙述埋下了更加悲情的色彩。这或许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为尴尬的一场战争,以至于官方二十多年都没有正式提起过。原因有很多,这里不做讨论,但如此淡化回避这段历史,不知令多少人寒了心。正如故事中刘峰在战争之后的悲惨境遇一样,经历了那一次战争的军人,比起经济上的落魄,其实更加折磨他们的是被社会所遗忘。我们暂且不论那一次战争的正义与否,但那些流血甚至牺牲的军人毕竟是为了国家而战,如果就因为某些政治利益而被遗忘,实在有悖国家存在的意义,有损社会良知。如果我们的正义观,对于日本的靖国神社毫无保留的批判,那么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在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是多少为国家的宏大意义而献出生命的个体,他们纵然是战犯帮凶,但他们爱国之心与责任担当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当下的爱国青年,如果他们不值得被后人祭奠,那么爱国主义是不是也该被埋葬呢?当看到故事中,刘峰满怀深情的去烈士陵园祭奠那些战友时,身为一个军人的后代,心情是沉重的,尽管对于那场战争我是充满疑义的,但对于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我是深切同情的,生命,青春的意义,在战争中更显珍贵,值得我们铭记。我始终相信,一个对历史选择性以遗忘的国家,终将重蹈历史覆辙。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