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1600字

(2019-11-03 01:45:49)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600字

抬头望月,低头只拾六便士
——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我的朋友圈有两类人:一类结婚生子,将全部生命投在孩子、家庭中,碌碌无为,毫无自我,但现世安稳、随波逐流;一类自由自在,拥有极为强烈的个体生命,如行云野鹤,随性妄为,始终坚持内心追求,但饥寒交迫、食不果腹。
你会更喜欢哪类人?或者说,你会更愿意成为哪一类人?
大多数人向往第二类人,却最终选择了第一类人的生活。
只有毛姆小说里的斯朱兰不会。
据说他的原型是保罗·高更。
斯朱兰,曾经是忠厚老实的证券经纪人,曾经住过最繁华城市最好的房子,曾经拥有过如花似玉美娇娘。
斯朱兰,后来抛家弃子远走他乡,后来渣男上身遭人唾骂,后来落魄异乡罹患绝症。
但最终,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用生前骂名,换来了死后的盛名。
斯朱兰太太曾经对人说自己的丈夫,没有一点文艺细胞。所以当斯朱兰抛弃一切,去寻求他的画家梦时,她懵逼了。
讲真,对翻译书我始终抱着一种距离感。一本外文小说好不好,真的取决于翻译家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很多书翻译出来十分拗口,一旦转换成中文便失去了语言本来的美感。
但是毛姆的书不是,开篇就有句话惊艳了我:首相卸了任,往往是夸夸其谈的自大狂;将军离了部队,不过是泯然众人的市井汉。
英文原文是:The Prime Minister out of office is seen, too often, to have been but a pompous rhetorician, and the General without an army is but the tame hero of a market town.
对比其他版本,我似乎更喜欢陶然(封面是苏福忠?)的版本。
刚开始看时,并没有进入其中,因为毛姆书中讲的大道理太多,但是因为翻译的精准,再看的过程中还是感受了一种文字的愉悦感。
后来慢慢沉浸情节里,在斯朱兰撕去装模作样的外衣后,一切开始跌沓起伏。谁会想到那个寻常普通的外形下,居然藏着一个如此跳脱自由的灵魂。
老实说,斯朱兰是典型的渣男。读到中间他对待善良的德克的态度,我甚至对他有一种厌恶感。
但是他又渣得那么坦荡。那种坦荡就像小孩子搞恶作剧一样,让你对他无可奈何,到了最后这种厌恶感遽然消失,取而代之是一种深深的怜悯和理解。
斯朱兰的坦荡适合大溪地,却不适合所谓的文明社会。
斯朱兰也适合大溪地,他似乎天生就应该属于大溪地,那个奇幻美丽的岛屿。
所以他伤害了文明社会的妻子和情人,却最终归属大溪地的土著女子。
那么他有爱吗?没有。爱这种庸俗之物从来就不是他的追求,他只追求美。
美是什么?美是大溪地的椰树叶,是浓郁的热带气息,是孟加拉榕,是凤凰木,是大溪地清新的草木味,是大溪地土著热烈赤裸的身躯。
他闲散豁达、信马由缰,不为声名欲望所累,即使一贫如洗、恶疾缠身,他也依然洒脱如旧。
看到毛姆描述斯朱兰临终之画的句子后,我特地去翻出了保罗·高更的作品。
难以形容是否有所感触,但我还是在画中看到了自由的灵魂,肆意张狂,不受现代社会礼教所束缚。
斯朱兰最后惨死的画面很惊悚,和前半生的锦衣玉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完成那幅旷世之作后,麻风病彻底夺走了他残缺的身躯,但他也终于收获了真正的自由。
是的,死亡从来就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摆脱了肉体的枷锁,灵魂才不会孤苦无依。
讽刺的是,对比结局斯朱兰孤苦的惨死,文章开头却写了他死后的盛名,曾经被人不屑一顾的油画被拍卖至高价。
斯朱兰临终之作的原型应该是高更那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这幅画的名字,也是对灵魂的终极拷问。
我们带着婴儿的啼哭呱呱落地,降临人世,见证日暮晨昏,接触人生百态,体会生老病死。却从来不曾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的灵魂为何选择了这具肉体,一生都要依附,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
是的,我们谁都解释不了。生活得过且过,有人爱有所期待,这已是最好的人生,谁还要去他妈的东想西想,自找没趣呢?谁他妈去想生命的终极意义,关我屁事!
噢,所以说你看,遍地都是六便士,而月亮只有一个。
斯朱兰是月亮。
毛姆是月亮。
我们抬头望着月亮。
最终却只是捡起了六便士。
——公子小白 2017.1.19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