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_1200字

(2019-11-04 20:16:31) 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1200字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找寻真正自我的这条路上,最大的阻碍莫过于家庭的羁绊。而母亲,则是重中之重。她在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教导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提到,在家庭关系中,母女之间的情感真的尤为复杂。中国人习惯于赞颂母爱的伟大,但它有时真的会令我们透不过气,让我们迷失自我,终其一生,活在了母亲的期望中,并且把这种变态型的关系延续下去。

莫名的想到《摆渡人》中的一句话: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的需要。结合这本书的情景来看,不免令人心酸,这本书中哪位主角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呢?这句话在玛丽琳和她死去的女儿萨迪亚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人一直强调孩子要懂事,可是,最近一直在想,或许,或许那些懂事的孩子该有多么的不快乐!他们在释放自我的年纪里,迫于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达到他们的期望而不得不压抑自己。渐渐迷失了自我,他们无比习惯于参考父母的意见,他们无比在意父母的情绪并为自己披上孝顺的外衣,他们试图过反抗到最后却无奈发现父母对的次数总是比错的次数多的多。可这真的是很正常的事情啊!毕竟父母比我们多活了几十年啊!

萨迪亚真的令我太过心疼,她太过敏感,太善于感同身受,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她是有天赋的。在这段俨然畸形的家庭关系中,女儿为了父母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女儿无比敏感的感受到父母的情绪,而父母却对她的情绪视而不见。

萨迪亚本就在母亲过高的期望中失去了自我,又要按照父亲的期望,努力模仿别人以求融入大部分群体,怎么会不出现心里崩溃呢?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也许,我们从没有自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玛丽琳一面向周围人宣告自己多么讨厌这种人,却丝毫不知道,自己俨然早已经成为这种人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我们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玛丽琳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并得意洋洋的鄙夷着别人,把痛苦施加到最爱的人的身上。

如果玛丽琳一开始就知道女儿真正想要的,她是否会愿意选择相信?亦或是仍然自欺欺人下去,直到她女儿死后才能醒悟?

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太过沉重和压抑。看似一派融合的家庭里,实则每个人都貌合神离,没有一个人对彼此满意过。如果说这一切的祸源都来自于父母。可父母的不幸又来自于谁呢?父母的父母还是当时的社会?父亲的软弱,母亲的强势?越来越觉得教育的可贵,以及上大学的必要性。大学真的目的真的不该是所谓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而应该是能帮助每个人都找到真正自我的圣地。

愿你我不活在谁的期望中,也不为谁所束缚。敢于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最后,还有一句。如果你我真的做不到上面写一段话,也千万别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自己当初所厌恶的事,千万不要让它在别人身上故技重施,尤其是不要施加给我们最亲爱的人。毕竟我们已经遭遇过这些不幸,怎舍得让痛苦再他人身上延续?世事纵苦,但愿你学会慈悲。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