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24个比利》读后感_1800字

(2019-10-08 18:26:29) 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1800字

看完第二十一章,心里的感受既愤怒,又可笑!
1979年,对于患有多重人格症的比利,俄亥俄州报纸《哥伦布快报》刊登了一则误导大众的报导,我推断是在比利接受医院治疗的过程中,这家报纸派人秘密跟踪、拍摄,并且伺机发布断章取义的报导,引起大众对“强奸犯”“精神病患放归社会”的恐慌,这个误导性的报导几乎要毁灭比利,同年他被关进了当地的利玛医院——那是1977年他的律师团队曾想方设法阻止他被送去的地方,最终比利还是被送进去了。。。。
转而回来看纪实资料,看见比利于1979年被关进利玛医院,直到1991年才被放出来,长达12年的关押,监狱般的日子,比利是如何度过的……想到此,眼泪又在眼圈里打转……然后我得知了,这本书的续篇《比利战争》,内容就是围绕比利被关到利玛医院的记录,这让我立即就把《比利战争》加入购物车,我既想知道比利是如何度过那段羁押的日子,又害怕知道,怕我会心碎……
回到1979年的故事,在误导性的报导出来之后,社会大众开始把矛头对准比利,以及相关的人员——比利的主治医生考尔、比利所在的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院长福斯特。考尔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他接到恐吓电话、信息,以至于每晚睡觉时都要在床头放着一支装上了子弹的手枪;医院方面则面临着那些不喜欢比利、不相信不利的医护人员的罢工威胁。。。。
我知道此处涉及到一些问题:精神病患者犯罪就该被无罪释放吗?如何保证精神病患者放归社会后不会再次造成伤害?那些被伤害到的受害者就该自认倒霉吗?……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承认我也会有相同的担忧,如果我是被害人或是其家人、亲人,恐怕我也没法认可法律及医院对比利的“无罪并予以治疗”的处理方案。但不认可法律及医生团队,不代表就要相信虚假报导。《哥伦布快报》显然是抓住了精神病患与强奸犯对于人们内心造成的恐慌来肆意报导,人们宁愿相信报纸上哗众取宠的报导,也不愿相信权威心理学博士、权威资质的心理康复医院,真是可悲!
其中最让我感到愤怒的是,政治议员否认专业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社会工作者制定比利的行为规定,这些人有什么资质发出以上声音?唯一让我持中立态度的是全国妇联写给比利主治医生考尔的长达3页的信,因为在1977年比利犯罪行为中,受害者均为女性,我相信全国妇联是从女性安全视角来发声,所以对其行为能够理解,但并不认可。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宁愿相信那些没有专业资质和批判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也不愿相信资深的医疗博士——柯尼利亚博士、久负盛名的精神病权威——沃伦·哈丁总统的侄孙哈丁医生等权威人士、机构的时代吗?如果说后者的诊断结果、发言不可相信,那么前者是因为什么而被相信?真是可悲又可笑!
2007年,《哥伦布快报》尝试联系比利,但比利的妹妹凯西拒绝透露关于比利的任何信息,正是因为这家报社在1979年的误导性报导,才致使比利被关进利玛医院,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假如没有那些对比利带来毁灭性的报导,比利没有被关进监狱式的医院,没有遭受到此后长达12年的羁押,比利的一生,是否就会更幸福一些?有些错误是值得原谅的,但有些错误永远无法原谅,《哥伦布快报》差点就要毁灭比利,并不值得被原谅。
让我感到难过的是,《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的作者丹尼尔·凯斯在2014年6月15日因肺炎并发症于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家中去世,而威廉·密里根(比利本人)也在同年12月12日于俄亥俄州的疗养院内逝世(59岁)。我总觉得丹尼尔之于比利,是比利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口,我们通过丹尼尔的文字,才得以知道比利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相信比利无比信赖着丹尼尔,丹尼尔的去世对比利来说应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或许这也是比利在其去世后的半年也离开这个世界的一个原因?
人们或许会对一些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的事情发表看法,或保持沉默,但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当虚假报导试图掩盖真相的时候,这些看热闹的、不知所以却投入其中的参与者,都要对悲剧性的后果负起一份责任。但事实上,当悲剧造成以后,大多数人都会散去,这些人不会关注以后发生什么,对他们来说,随时准备投入到下一次的“热闹”中去,留下的只是悲剧的人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要保持清晰的头脑,谨慎发言,对于不了解的事,不应乱加评价或指责。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应固执己见,应学会多角度去寻求答案,亦或者说,对于真理,应保持持续探索的态度,假如发现我们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立即停止错误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也避免自己为错误付出更多的代价。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