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_1800字

(2019-09-13 05:25:36) 读后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800字

夜深人静时想想一年的经历

王沪宁同志在《政治的人生》自序中曾写道,“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2018年过去了,2019年悄然来临,又到一年总结时,当月明星稀、灯火阑珊、万籁俱寂时不禁再对过去的一年作个回顾。

记得去年同时间也写了篇文章,叫《努力抓住时间的尾巴》,今天再次读起更加感同身受、刻骨铭心。文章指出,“要说17年最值得称颂的事情,莫过于做到了曾国藩所说的‘无一日不读书’”。纵观2018年,依然坚持了下来,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蠹,可能不爱书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闻到翰墨书香就癫狂,看到书架林立就高潮,拿到书牍就如老饕见到美食的感觉,个中滋味,同道中人会有切身体会。最近我就在反思,这个坚持有意义吗?左思右想,还是有意义的。正如金庸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里的“大闹”我的理解是不苟活一生,不枉活一生。我一直以来很赞成社会学家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人生就是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坐标上“大闹一场”人生就会散场,时间便会“终结”。我的“大闹”便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捧简牍,神交古今,自得自乐,内心便很满足,心灵便很充实,我不喜欢轰轰烈烈,喜欢慢下来的从容,在云卷云舒中不断“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安静中体会不一样的繁华,在沉思中摈弃浮躁,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从而摆脱可憎的面目和灵魂。人的一生有限,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体会到知识的空白,那么有限的时间可以读多少书呢?范福潮先生在《书海泛舟记》一书中做了个统计,一生能读三千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由此看来,每天的争分夺秒真的是有必要的,也是时不我待的,不白来人世一趟。以前很感慨自己的百无一用,到现在还是个名不见经传、月俸不过五两的无名之辈,不过当含英咀华、褪尽铅华后,感到名与利的无足轻重。有时候研读佛学和道学的时候,深深感悟到他们的避世与无为是修行和修心的必要条件,当参与到滚滚红尘中的“大闹”时,必然少不了佛家的“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必然少不了婚丧嫁娶、人情世故等的无限循环,必然少不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和痛苦,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表达的禁欲主义哲学,竭力扫清生命意志的发展障碍,或许这才是每个人该领悟的真谛。“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谈到读书,2018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读了150本书,其中,政治学类37本,哲学类27本,历史类24本,小说28本,社会学类12本,传记5本,其他类17本。不算多,也不算少,更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炫耀。

最后谈一下关于读书方法的几点心得,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钉钉子”。“钉钉子”读书法针对一些一般性的小说类、消遣类书籍,要求的阅读层次较为浅显,阅读此类书籍笔者认为要“一竿子插到底”,以最快速度把它读完,“一气呵成”。这类书读完可以忘记,但不能不读。

二、“转盘子”。“转盘子”读书法针对一些经典书籍,比如部分国内外经典名著,历史类书籍以及名人传记等,这些书籍要求我们要反复读,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读完后过段时间又有所遗忘,需要再去“温故而知新”,往往再去温习的效果会“更胜一筹”,通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变为“新盘子”。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直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高境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我想意义也在于此。

三、“编辫子”。“编辫子”读书法针对一些知识性的书籍,比如一些哲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和技能类等专业书籍,要求我们在阅读内容后还需不断咀嚼和深化。一种情况是在阅读第一本书籍的时候,里面又涉及其他类的知识,又需要再去看涉及书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阅读体系,环环相扣,层层相因,需要以点带面,不断展开,成了一个“编辫子”工程。另外一种情况是阅读了第一遍没有看懂,或者对内容的理解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需要再去看一些引导类的书籍和入门类的书籍辅助理解。

以上是自己2018年的一些粗俗的鄙见,望惠鉴!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