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四世同堂》读后感_3500字

(2019-09-05 07:58:32) 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3500字

摘录

老舍一生经历了两次重大战争的洗礼,一次是八国联军侵华,那时他才一岁多,没有什么记忆,但父亲在战争中的惨死和妈妈常讲述那场战争的往事,战争的残酷已在老舍记忆中埋下了深根;二是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无法抹灭的记忆又呈现在眼前,这使他对战争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情愫。抗战前,老舍的出国经历,也带给他文化的冲击,“中国——英国——新加坡,正好使他‘饱览’了殖民统治的三个组成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国)——殖民宗主国(英国)——殖民附属国(新加坡),种族歧视与殖民统治塞满了他的视野,逼着他去思考民族-国家的生存问题”①。《四世同堂》的诞生,传达了老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我们必须放弃了那小小的人道主义。我们必须暂时都变成猎人,敢冒险,敢放枪,因为面对面地我们遇见了野兽。诗人与猎户合并在一处,我们才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它既爱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时候又会勇敢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四世同堂·偷生》)。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群像,折射出战争时期的人生百态。有研究者称“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城市和农村经济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迅速破产,人民生活陷入极度贫因,‘求和平’的人们只有两条路可走;灭亡或者堕落”② 。《四世同堂》描写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家中的四代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面对战争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祁老太爷代表了旧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个安分守已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战争时期,只关心他的寿诞,国家大事,认为是宰相大臣们所关心的,和他这个小民无关。北平的沧陷,初始以他以往的经验看,不过是三个月的事,之后就会天下太平了,只要存好足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行。面对战争,他采取“破缸御敌”的策略。后来面对日军的暴行,他终于有了一丝的反抗。祁天佑是新旧过渡时期文化的代表,战争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一个正直的生意人,总以“和气生财”为宗旨,因不忍于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跳河自杀。祁瑞宣、祁瑞丰和祁瑞全处于新文化的氛围,但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瑞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化身,受长孙身份和现代知识文明的双重影响,身上时刻体现着理智与情感的碰撞。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日本兵占领北平后,思想上知道该赴国难,行动上让三弟尽忠,他尽孝,为此他只能在家中惶惑、偷生而已。后终于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家庭伦理观念的束缚中寻找到一丝出口,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表现出敢于承担大事的一面。瑞全是那个时期激进青年的代表,他身上少了知识分子的儒雅,多了一份野蛮霸气,正是这些使得他敢于冲破家庭的羁绊,勇敢的走向抗日前线,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瑞丰是思想被奴化的知识分子,民族的危亡,对他来说只是简单地改换主子,他好吃懒做,甚至巴结日寇。小顺儿是家中的第四代,充满生机与活力,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同一个家族,不同代的人,思想有各自的差异,在战争面前,也显示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书中描写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钱默吟和牛教授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钱默吟是闲散文人,养花弄草,品茶下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和爱国热情战胜了只顾个人安危的思想,在抗日战争面前变成英勇的战士。虽己年逾花甲,却仍奔波于抗日的活动中,有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钱默吟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没有个人,只有我们,没有小家,只有大家。牛教授在学识上和祁瑞宣、钱默吟一样,是个地道的学者,或称学究更为恰当。整日埋首书堆,苦做学问,不问俗务和政治。牛教授这样不问世事的人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战争的大浪之中。他与日本人合作,出任教育局长,企图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保全性命和珍贵的图书仪器。尽管面对许多爱国人士和抗日青年的责难,但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好的选择。钱默吟和牛教授,同处一样的社会坏境,相似的文化背景,却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彰显了迥异的人生百态。

《四世同堂》中除了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外,还塑造了人民群众的群像。北平城外的常二爷,为人忠厚老实,待人诚恳善良,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侮辱,毅然为了国家民族的面子而死。剃头匠孙七爱憎分明,誓死不挂白旗,被日军活埋,仍不失自身的气节。车夫小崔一生正气,敢于痛斥日本人的走狗奴才。相声演员方六,被抓入狱,放出后仍敢于讽刺日本侵略者。这些底层的小市民在国泰民安时,只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国家大事对他们而言太遥远了,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表现出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以自身微薄的力量而努力着。相对这些民众来说,还有一群人,和他们有着不同的心态,如冠晓荷、大赤包、胖菊子等人。他们只想在国难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苟且偷安,变卖气节,丧失人格。冠晓荷不断期盼改朝换代,巴结权贵,甚至用女儿作为筹码,却只落得被日军活埋的下场。大赤包则是大发国难财,建立妓女所,最后也只能惨死狱中。胖菊子与汉奸交往,沦为下等娼妓。这些人只是万千民众的代表,是那个时期比较典型的人生形态。时代历经沧桑变化,其中一直不变的是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人文传统,是整个国家得以传承的基石。




无聊无耻的冠晓荷:在这部小说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集中西糟粕于一身,在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里长大,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他们用浮光掠影的片言只语装点自己,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老一代的淳朴、热诚与自力更生的生活能力。他们满口新词汇,实际上却一味追求享受,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汉奸,《四世同堂》中的蓝东阳、大赤包、祁瑞丰、冠晓荷等,他们“打扮得花花绿绿的,在公园里挤来挤去。他们穿得讲究,笑得无聊,会吃会喝,还会在日本男女占据住的地方去表演九十度的鞠躬。他们仿佛很高兴表示出他们的文化,亡国的文化,好教日本人放胆侵略。他们的钱教他们只知道购买快乐,而忘了还有个快亡了的国。”“他们丑,脏,无耻,狠毒,他们是人中的垃圾,而是日本人的宝贝”,他们都具有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无耻、反动、腐朽的本质。

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诗人钱默吟自称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所以他的院中满是花草,他寄情于诗画,很少与人交往,“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于是,在战争中,诗人演变成了战士,演变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痛苦,虽己年逾花甲,却仍奔忙于抗日的活动之中,其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毅力,让人自惭形秽。如果在现实中碰到这样的一个人,我想我们一定会自觉地向他敬礼。

《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就是这些思想矛盾的“中间人”的代表。温顺老实的民族传统,在瑞宣心里刻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尽孝的观念让他束缚不前;与世不争的性格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但面对敌人的压迫,和自己内心的良知又使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无所作为,而瑞宣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些。他生长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是这个四世同堂家庭中的长子长孙。他上有祖父和父母,下有兄弟、妻子和儿女。他是这个四世同堂大家族的“中坚”力量,负担着孝敬长辈,振兴家庭的重任。他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一些现代思想,知书识理,温文尔雅,有一颗忠诚的爱国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场动荡的历史漩涡中,新思想与旧传统的纠缠、家族情节与自己想法的冲突,让瑞宣在感情上备受创伤。当敌人入侵家门,祖国沦陷的严峻时刻,他渴望和老三瑞全一样逃出北平去参加抗日战争,救国救民,但他又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从小在他的意识中灌输的要对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尽孝的思想,让他只得守在家中,满怀义愤,却不能付诸行动。他一直在“尽忠”和“尽孝”二者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他妥协、忍让,但最终他还是从矛盾苦闷中解脱觉醒起来,走上了反侵略之路。从祁瑞宣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正在逐步改造,这些形象中包含的丰富的时代内容,深刻揭示了被征服者的亡国之痛及其新的觉醒和崛起。

总之,在老舍的作品中,虽然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也是老舍所关注的。老舍曾经在英国伦敦教书五年,这五年中西文化的差异、冲撞与交融,拓展了老舍的思想和视野。在作品中他也将塑造的一些理想人格加进了很多西方观念。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