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_1200字
(2019-08-22 10:33:16) 读后感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200字
【2018.12.4/189】观点挺犀利,但有点枯燥难啃。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个性,盲目的群体易被煽动和诱导。本书以法国大革命事件为基础的群体行为进行分析,观点难免有时代局限,不足之处正如序言所指:只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对照当今网络暴力及打砸事件,还是可以发现点问题的。
大略整理一下:
一、群体中的个人
1、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
2、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群体中失去效力;
3、个性消失,形成集体心理。
原因:1、“法不责众”,群体是个无名氏,不必承担责任。2、易于接受暗示。3、传染的现象。
二、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 、群体的冲动、多变和急躁:人数赋予力量,“不可能”概念消失。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用形象来思维,且没有观察能力。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众情绪通过暗示和传染,一种情感便力量大增。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5、群体的道德: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做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做出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三、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1 、群体的观念: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观念更容易被群体所接受。
2 、群体的理性: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
3 、群体的想象力: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
如何影响群众的想象力?
①有时候重点不在于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②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不采用论证的方式。
③采取的形式侧重塑造鲜明形象,无须多余的解释,事例必须摆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众面前,其来源必须秘不示人。
④领导群体时,可在群体的想象力上狠下工夫。
四、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牢固的信念与群体意见的多变。
1、间接因素: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2、直接因素:①形象、词语和套话:词语的威力与它们所唤醒的形象有关,同时又独立于它们的真实含义。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②幻觉:群众拥有幻想,本能地转向那些迎合他们需要的巧舌如簧者。③经验: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④理性:群体不受推理影响,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
五、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领袖:专制与权威、享有名望、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六、群体的分类
1、异质性群体:由有着各种特点、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的。a.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b.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2.同质性群体:a.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b.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c.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