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寺,因主体建筑有洞宇组成,又居武当后山而得名。清乾隆三十九年更名为佛山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佛山寺
- 原名:后洞
- 位于:翼城县与沁水县交界处
- 海拔:1800余米
- 位置:陕西省临汾市
周边环境
佛山寺
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森林茂密,果药遍地,芳草凄凄,百卉吐香,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是佛道合一的历史文化名山。
佛山
俗称佛爷山,因山势雄伟高大,峰凌霄汉,光射斗牛,远远望去形如一尊坐佛,山顶建有武当庙河佛山寺,且古时有道徒遁迹于此而得名,这里向为僧道信徒修身养性之仙境,翼沁两县百姓朝山取水之圣地。
历史渊源
佛山寺,据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记》载,兴建该寺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但从塌毁的墙壁内发现曾以汉代空心砖作为填充物,可以推测早在2000余年前佛山已建有寺庙。佛山寺的布局别具一格,登临耸立于寺北的塔顶俯,整座庙宇俨然一朵盛开的梅花,寓意着“四时八序,天地全神”。四面建筑向外凸出,象徵一年四季;南北各三孔窑洞,每洞代表两月共十二个月;东西两面各五孔窑洞,意即阴阳五行;四角凹进形成八个方位,呈“乾坎艮震离坤兑”。该寺集天地三界十方万灵镇宰于一院,释儒道诸神庞大齐全,这种格局即便在全省也不多见。清雍正十一年,号称“坐虎道人”的山主王正亨因寺前的武当庙宏大,后洞不但显得低矮,且神像凋谢零落,不堪拜礼,便与诸徒四处募捐,不吝己财,整理洞宇,采装圣像,使之焕然一新。清乾隆年间更名佛山寺后,名声大振,每年四月初八庙会,翼城、沁水、浮山、曲沃、绛县来此朝山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尤其是沁水距山较近,来此朝拜的人数不少于翼城,多时达3000余人。山虽属翼城,翼城人让沁水人先朝,沁水陶知县曾作文答谢,勒石以铭,永昭千古。
1938年,侵华日军曾驻扎于此,作为攻占翼城、沁水的制高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7月,中日两军在佛爷山脚下的东坞岭展开激战,日军惨败。佛山寺连同武当庙也毁于战火,被乱石掩埋。多宝塔在原有地宫上修建,共五级,高24.8米,可攀登到四层,自上至下悬有“佛光普照”、“求心降己”、“万善同归”匾额。恢复后的佛山寺让佛山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