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_1200字
(2019-09-30 13:04:39) 读后感 -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1200字
翻译作品读起来都有或多或少的疏离感,更何况是这样一本思想丰富、观点创新的著作。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熟稔金融行业,又通晓多门语言,因《黑天鹅》一书一举成名。《反脆弱》可以说是《黑天鹅》的续作,针对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的“黑天鹅”事件,通常的理解会认为:要么脆弱地死掉、要么强韧地活下来。作者提出了在脆弱和强韧之间,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反脆弱。脆弱(fragile)的反义词不是强韧(robust),而是“反脆弱(antifragile)”,“有了障碍物,烈火才能烧得更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压力来激发潜力,比如社会舆论和暴动事件在遏制和镇压下反而会越演越烈,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会从压力、混乱和不稳定中受益。也就是能在冲击中成长、壮大。正如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有些事物被击垮,有些事物尚能坚持,有些事物却从中成长。那些从随机事件(或在冲击之下)获得有利的结果大于不利的结果的就是反脆弱,反之就是脆弱的。而强韧介乎其中。“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例如上世纪下岗就业大潮中,下岗失业的人是脆弱的、主动下岗成功转型、做大做强的人是反脆弱的,而下岗后尚有技能再就业的人强韧的。作者在《反脆弱》一书中所探讨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反脆弱性”之所以优于“强韧性”就在于:不可能存在完美无缺的强韧性,所以需要一个能够不断利用(而非逃避)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冲击、压力和波动实现自我再生的机制。
核心观点1: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的
餐饮业之所以效率很高,恰恰是因为作为个体的餐馆是脆弱的。市场上竞争程度高,有赢必有输。竞争不过,就会倒闭破产。但恰恰如此,整个行业才能不断发展。对一个系统来说,“杀不死我的,并未使我变得更坚强,但它让我幸存下来,因为我比别人更强壮。” 整个物种进化也遵循这样的道理:“进化,是依赖反脆弱性实现的;它喜欢压力、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乱—而个体生物则相对脆弱,基因库正是利用冲击来确保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的适应力。”
核心观点2:杠铃策略
杠铃,两端是铁块,中间空无一物,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模式,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而不采取“中等程度”。即,积极主动加上保守偏执的组合—消除不利因素,保护自己免受极端伤害,同时让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鹅”顺其自然地发挥效用。“要让有力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只需要减少极端不利因素的侵害,而不是改善中间因素。”
核心观点3:小的可能是丑陋的,但肯定不那么脆弱
与把大象当宠物饲养的想法一样,大公司必须忍痛承担昂贵的成本(相对规模而言)。规模带来的收益是可见的,但风险是隐蔽的,而这些隐蔽的风险似乎给企业带来了脆弱性。大型动物,如大象、蟒蛇、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动物往往灭绝得更快。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