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读后感_2800字
(2019-08-01 12:11:14) 读后感 -
《自控力》读后感2800字
总结一下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点。使出毕生绝学作总结
1.很多人对意志力的理解是这样的:它是一种个人特征、一种美德、一种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东西、一种面临困境时突然爆发出的力量。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并不是这样的。意志力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它详细地记录了身体和大脑的状态。负责自控前额皮质分成了三个区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种力量。
2.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个自我(长远利益VS及时行乐)。意志力挑战就是两个自我的对抗。
3.想有更强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如果能经常冥想,你的前额皮质和影响自我意识的区域里,大脑灰质都会增多。
4.好好呼吸。
5.自控力不仅和心理有关,更和生理有关。只有在大脑和身体同时作用的瞬间,才有力量克服冲动。
6.与生俱来的应激反应给我们加速,这时可以运用“三思而后行”反应慢下来。对“三思而后行”反应的最佳生理学测量指标是“心率变异度”。心理学家把心率变异度称为身体的意志力“储备”,也就是一个衡量自控力的生理学指标。如果你的心率变异度高,那么无论在何种诱惑面前,你的意志力都会更强。
7.睡眠不足→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压力荷尔蒙→心率变异度降低→压力增大→意志力变弱。
8.当多巴胺释放、奖励系统活跃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手机、互联网和其他社交媒体无意中激活了我们的奖励系统(再刷一条抖音就有快乐)。电脑和电子游戏的设计者是有意识地控制了人们的奖励系统(再升一级就有快乐)。如果奖励迟迟没有到来的话,奖励的承诺(和一想到要停下来就不断增长的焦虑)足以让我们一直上瘾。
9.多巴胺神经元会对熟悉的奖励反应较少,即便那是让你真正获得享受的东西。“喜新厌旧”的认知神经学说明方式。
10.多巴胺刺激了压力荷尔蒙的释放。结果是,当你期待目标时,你也感到了焦虑。
11.欲望也是很重要的。实际上,神经科学家现在怀疑,不够活跃的奖励系统正是抑郁症的生理学基础。有了奖励的承诺,我们就会屈服于诱惑。没有奖励的承诺,我们则会失去动力。怎么办?最好的方式是区分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让我们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我们的目标是:让奖励系统为我们服务下去,同时也希望它不要和我们作对。
12.真正能缓解压力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依赖奖励的承诺,而是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最没效果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则包括: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花两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
13.每次使用意志力它都会有消耗,所以自控可能会导致失控。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为了保存能量,大脑不愿意给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诱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失控实际上是大脑战略性冒险本能的延续。为了不至于被饿死,大脑决定冒更大的风险,处于一种更冲动的状态。
14.“自我记录”可以变成一种科学和艺术。
15.疲惫不是一种身体反应,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这是大脑中过度保护性的监控机制发挥了作用。所以累的时候只是大脑想让你停下来,实际还可以继续。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会决定我们到底是放弃还是坚持。
16.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更容易冲动(道德许可效应),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但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
17.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就是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自控。但是大脑善于让你感觉自我良好(有时只列计划就已经有一种飘飘然之感)。
18.烟盒上的警告会提高烟民抽烟的欲望(恐惧管理)。
19.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自我谅解,而不是罪恶感,才能帮人重回正轨。
20.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更可能成功。如果能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如何受到诱惑和违背承诺,你就更有可能拥有坚定的决心。
21.经济学家所谓的“延迟折扣”是,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价值。(运用10分钟法则:拖延的事情先做10分钟,然后决定是否停下。)
22.给“未来的回报”打折是人的天性,但每个人打的折有所不同。通过改变自己对选择的看法,我们就能降低折扣率。
23.“预先选择”: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就必须限制自己的选择。我们需要“像对待另一个人一样,逐步预测并约束那个自我”。
24.人想到未来的自己时,跟想一个陌生人时的脑区活动位置是一样的。所以人总幻想未来的自己非常了不起(因为感觉上是完全不同的人),总是倾向于满足现在的自己(当然是先满足自己人)。
25.那些受“高瞻远瞩”折磨的人习惯于看得更远,而看不到屈服于诱惑时的快感。这个问题其实和“目光短浅”一样严重,最后都会带来失望和不快乐。
26.我们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想法、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甚至,我们认为他们想要我们做什么,这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27.三种形式会使我们的社会脑(social brain)出现意志力失效。第一种形式是无意识的模仿,第二种形式是传染情绪,第三种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屈服于诱惑时,我们的大脑也可能受到诱惑。
28.目标传染病:我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既可以感染自控,也可能感染自我放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交朋友的重要性)
29.当你看到别人的行为和自己最大的目标发生冲突时,你的大脑就会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它会让你的主要目标更坚定,它还会寻找策略帮你坚守目标。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反抗控制”。但当你的自控力受威胁时,你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免疫反应。(反抗控制就是别人越放纵你越有动力,心态类似“儿子们继续玩吧 爸爸要起飞了”)
30.当你需要多一点意志力的时候,想想你的榜样。问问自己:那个意志力强人会怎么做?
31.社会传染,重要的是你和这个人的关系。你喜欢的人比陌生人更有传染性。(论选好伴侣的重要性)
32.人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目的高尚。然而,唯一关系到你怎么做的理由反而是最不无私的“别人都这么做”。这个事例说的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社会认同。
33.羞愧和罪恶感用好了能增强自控,用不好就是“去他的”效应。自豪感能保持甚至增加心率,提高意志力的生理储备。为了让自豪感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为别人都在监视自己,或我们有机会向别人报告自己的成功。(假想观众效应 imaginary audience)
34.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证明自己的重要性+被认可
35.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人们会根据想起事情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可能性或真实性。例如:患者A难以控制自杀念头→以为自己的确想自杀。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
36.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不是压抑得不够,是压抑思想的方法根本行不通。
37.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请保持科学家的心态。尝试新鲜事物,收集自己的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判断。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