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900字

(2019-09-18 00:09:17)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900字

“以小见大”、“从微观入手,完成宏大叙事”,是黄仁宇的拿手好戏,也是本书最为人称道之处。人们也大多是通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领略到黄仁宇的“大历史”写作魅力。

公元1587年,也就是所谓“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在整个明朝漫长的历史中,单只截取了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普通的时间片段,高度聚焦、仔细研究。对这一年当中的六位人物命运进行梳理分析,给明帝国进行了全方位把脉。黄仁宇提出: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在明代达到顶峰,而这正是一切问题症结所在。可惜的是明朝自始至终没有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法律,来代替这套已经过时的儒家伦理规范,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和社会停滞于这套陈旧的思想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显现无疑,社会矛盾失控,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大明帝国的衰败和倒塌无法避免。

张居正

省府张居正趁万历年幼的时候大局独揽,利用自己的权力,张居正也着手进行了一些改革。可是无论他的税制改革,还是人事改革,却都不太成功。一方面它由上到下触动了大臣们的利益,另一方面招致了那些坚持传统道德大臣们的反对。反对他的人联合起来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反张运动,终于在他死后清算(盖棺定论一说在他这里也只能算是无稽之谈了),也导致所有改革措施付之东流。

申时行

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申时行亲眼目睹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的失败,他认为不能那么激进。首府的职责应当是促进皇帝和群臣都拿出诚意来同舟共计,精诚团结,共同把国家治理好。事实证明,万历皇帝和文工集团不但没有相互团结,反而越来越矛盾激化。申时行夹在皇帝和大臣之间,两边受气,最终的结局是惨遭弹劾,黯然下台。

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的烦恼,黄仁宇认为万历皇帝在执政初期很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可是他首先遇到张居正被清算事件,刷新了他的三观。后来又在很多事情上得不到文官集团的支持,他深感苦闷。特别是在选太子这件事情上,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表面是九尊之躯,贵为天子。本质上也不过是个囚徒,苦闷之下,他干脆拒绝与文官集团合作,消极怠工直到死。至整个大明帝国带来非常大不可挽回的伤害!

清官海瑞

海瑞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为人非常讲原则。但也遭到其官场同事的排挤我反感。他在很早就被树立为全国道德楷模。他在社会基层管理的操作层面上,海瑞缺乏实际管理基础,但又不愿意去迎合当时官场的风气和规则。这给当时一切官员和朝廷出了个大难题,最终导致他只能被束之高阁,惨淡收场。

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他在危国家危难之时组建了戚家军,戚家军赶走了倭寇。后来,在张居正和谭纶的支持下,大力的进行军事改革。但同样惹来了非常多的争议。当张居正身败名裂之时之后,戚继光被当作张居正的同党,由于戚继光掌握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因而更遭到朝廷的猜忌,最后他就被调离防区,弹劾而被搁置。当时境遇非常悲惨,最后郁郁而终。

大思想家李贽

李贽在当时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也非常先进,大胆。对于当时占据思想界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李贽大胆而勇敢地发起了挑战,提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不同见解。李贽明确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句话在现代看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李贽还认为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有私欲,所以一味压抑个人欲望是不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商业交易,这是合乎天理的。这种思想其实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商业兴起所带来的思潮,在当时非常时髦。李贽还大声呼吁,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比如对传统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他都痛加批判。,他都痛加批判。李贽的这些思想,与当时主流儒家传统道德直接冲突。被统治者视为歪理邪说,惹恼了一大批靠着传统儒家伦理吃饭的同行。李贽最终被告发而下狱,在狱中割喉自尽而死。

通过这六个人的问题,以作者黄仁宇的话来说,公元1587年表面上看起来四海升平,没什么大事发生,但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励精图治,或者消极怠工;首府的改革还是调和;高级将领富于创造,还是不求上进;文官廉洁还是贪污;思想家的进步或是保守。其实已经不能在各自的领域产生什么发展,因为当时僵化的帝国体制,已经注定这个庞然大物倒下。与此同时,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正快速发展,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这个腐朽的帝国与欧洲的差距在此后的日子里只能变得越来越大。

其实不光是大明帝国的腐朽导致倒下,在封建社会凡是不依法治国的王朝必将走向衰败与灭亡!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