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_1400字
(2019-09-06 23:28:48) 读后感 -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1400字
孤独这东西!
写在前面,最近的状态:没有特别想维持的关系,没有特别想努力的动力,走近的人不抗拒,离开的人不挽留。我孤独,可我并不孤单。
本书作者卡森麦卡勒斯的一生深受病痛折磨,几度中风终致半身瘫痪,也许身体的不健全是她孤独的根源,被她影射到小说的人物中。她笔下的故事充斥着“荒诞”、“畸形”的因素,而“孤独”是他们最大的共性,正如麦卡勒斯所经历的一生。
这部小说中有五位主要人物:温柔且绅士的聋哑人辛格、热爱音乐和自由的少女米克、对客人充满好奇的餐馆老板比夫、渴望共产主义的白人流浪汉布朗特、渴望种族平等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众人有着各自的生活上或精神上的困境,每个人都定义了一种孤独,而聋哑人辛格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归宿,辛格扮演着众人心中“沉默的上帝”的角色。正因为辛格是无声的,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想法去赋予辛格不同的形象,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倾听者,他智慧、高大并无所不知。他们都觉得他能听懂他们的话语,理解他们的意思,懂得他们内心的渴望。而事实上是辛格在他去精神病院看望好友安东尼帕罗斯时是这样说的:他们是很奇怪的人,他们总是在说话。他甚至无法读懂他们的唇语,所以,与其说他们在与辛格倾诉,实则是在与虚无沟通,一切都是徒劳的,他只是充当了一个礼貌的聆听者,即使他什么也听到不。多么的讽刺!
事实上辛格与其他人一样,同样沉浸在寻求被理解的虚无渴望中,并且更甚,被送去了精神病院的安东尼帕罗斯是辛格的唯一的精神寄托。说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小说里写辛格总是快速地向帕罗斯打着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帕罗斯并不关心他所说的一切,他只想着储藏室里的食物。他们的沟通实则是单向无效的。奇怪的是辛格自己也知道着这一事实,但是他还是忍不住要去跟帕罗斯分享他的一切。
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致的故事,再次探讨了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孤独。每个人都在述说,却没有人倾听。连最后一个倾听的人,也是脆弱的“伪装者”,在辛格最后一次去精神病院去探望好友而被告知他已离世的时候,辛格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人们的是一片错愕和失去倾听者的失落。人与人精神的隔绝是人孤独的来源,无法乐他人所乐,无法痛他人所痛。正是这情感或者意识传递过程中的障碍造成了人类的孤独。“理解”本身是建立在个人有限的阅历上。为了达到“感同身受”必须先“经历”,但又因为经历的内容、程度的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个人感受上的偏差。这份感受是个人的,难以言传的,那私人的、深切的体会与感受也只属于自己。我们往往很容易言不尽意,词不达意。就算把话说的再动听和感人,别人理解的和你也不会完全一样。我们无法从根源上消除隔离,解决孤独。换句话说,孤独只能对待,而无法被消灭。
米兰昆德拉曾这样解释孤独这词:“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而我却认为,孤独是独自穿越生命而渴望人的关心,说话需要人倾听,经受痛苦需要人的怜悯的一种心情。对待孤独反而更应向他在另一本书中所说:“我离你很远,我没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然而因为这世界之大容纳了千千万万的的孤岛,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海浪,也曾拂过你的沙滩,卷走了你的沙砾。奇怪的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反而令人感到不孤独了。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