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_2100字
(2019-09-13 04:59:43) 读后感 -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2100字
很早之前就买了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好好看,还得多谢朱振武来了一趟南楼109,我去听了他单口相声般的讲座,才去看了这本鼎鼎大名的悬疑小说。
从星期天的早上躲在被窝里看,直到昨晚蜷坐在空调下面的椅子上,终于看完。不得不说,丹的悬疑本领的确了得,比阿婆更甚。反正我是全程都被吊着走,虽然最后我也猜出“导师”就是提彬,不过整个过程还是很精彩,真正是page-turner,也难怪在国外卖那么好;至于文学性,译文里没怎么读出来。
因为听了朱振武的分享,所以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用翻译眼光去看译作。大概因为合译的缘故,有些地方的翻译并非完全符合他讲座中提到的翻译理念,譬如:
兰登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德琳听着这个古怪的请求,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用中文情景下的“丈二和尚”放在一个外国人身上读来怪怪的,两处译文应出自一人之手)
情节跌宕离奇、险象环生,精彩程度自不用说,也不必我再赘述,写书评还是为了自己印象深刻。其中白化病人塞拉斯修士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自虐到这样的可能头一回见,他这个自虐程度比起头悬梁锥刺股六得多,“疼痛有益”则常挂嘴边,同时还要提醒自己:
“我是改克己身。”(Castigo corpus meum.)
塞拉斯因为自己样貌的独特和家庭的破碎,一直以来十分自卑,暴力伤人锒铛入狱,因为一次地震逃出监牢,受到神父的照顾,自此皈依,大概是长久以来被人恶意相待,神父让他感受到自他出生后从未有过的人性的关怀,因此愿为神父效力的事业也赴汤蹈火,顺带搭上了身家性命。这个人物自然可悲又可怜,不过我倒挺赞赏他自虐精神下体现的高度自律,抛开修士带这一条,利用自我鞭策从而达到灵魂和精神上的升华,我所观察现代人缺乏这一药剂,“疼痛有益”也不无道理。
男主角罗伯特兰登这一形象带着一点007系列邦德的影子,有风度、够潇洒、特聪明(过不了女人关)。他一开始无辜卷入一桩谋杀案,后来义无反顾陪着女主索菲追寻真相,经历重重险阻和生死关卡,终于寻得真相大白,还好没有完全落入俗套(live happily after together),女主在他的帮助下意外获得家人,虽有遗憾,结局也算温情。不过,罗伯特在整部小说中体现出更多的则是他学识上的渊博、对未知秘密的好奇之心和舍却生死的执着,一直到最后,在他和索菲的故事告一段落后,他则继续追踪故事核心线索“圣杯”的踪迹,最后跪拜在“圣杯”前,故事在宗教性的荣光里收尾,这也看得出来,丹布朗这部小说的主题当然不是爱情,而是深层次关于灵魂和宗教问题的追寻和探讨,因此故事读起来不腻。
女主角没什么好说的,索菲因为一个误会,和祖父决裂十几年,最后祖孙就此天人相隔,整个故事就围绕着爷爷死前给孙女的几个谜语展开。女主自然符合一般人物设定,自信、聪慧、美丽,然而祖父的秘密一直是她心头的一层雾,达芬奇密码之旅也是她的身份探索之旅。最后,在罗伯特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却未曾知晓其存在的弟弟和祖母。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大量有关宗教、历史、艺术的种种描写。在本书“写在前面”这一部分,作者就说道:
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都准确无误。
只要读过此书,很难不被其中各种解释历史、宗教或者人物的细节激发兴趣,让我不禁想问“到底真的假的?”(看来人的确有怀疑论和喜欢秘密的天性)。
这里记录一下有意思和印象深刻的地方:
事实上,教会非常害怕那些住在乡下村镇(villes)里的人,以至于原本那个表示村民的词vilai后来竟用来表示“恶人”了。
现今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每四年一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沿袭了金星的半个周期,更少有人知道五芒星差点成了奥运会的正式标志,只是到了最后一刻才将五个尖角换成了五个相互联结的环,以更好地体现奥林匹克包容与和谐的精神。
(圣叙尔皮斯教堂后勤事务负责人桑德琳修女)因为她喜欢这个教堂的宁静,这里只有一张床、一部电话和一个电热炉,但是她觉得生活得很自在。
历史学家们,尤其是遵循基督教传统的历史学家们一直认为达芬奇是个尴尬的角色。他是个绘画天才,但他也是一位非常惹眼的同性恋者和自然的神圣秩序的崇拜者,这两点使他永远背上冒犯上帝和作奸犯科的罪名。另外,这位艺术家的怪异行为无疑也投射出恶魔色彩:达芬奇偷盗尸体来做人体解剖学研究;他神秘的笔记是用别人看不懂的颠倒的字母记下的;他相信自己拥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可以把铅变成黄金,甚至可以靠研制出的一种灵丹妙药推迟死亡欺骗上帝;他所发明的东西中国包括可怕、前人想都未敢想过的带来如此多痛苦的战争武器。
大部分人都会在星期天早上去教堂做礼拜,但他们都不知道,那是异教徒们每周一次供奉太阳神的日子,也就是“太阳日”。
(很有意思,“星期一”到“星期天”的英文是怎么来的呢?Sunday真的就是“太阳日”!)
从生理学上讲,男性的性高潮往往会导致思维的短暂停滞,使大脑出现片刻的真空状态。此时此刻,心思澄明之际人就可能觉得自己看到了上帝。冥思苦想的印度高僧们尽管没有性行为,然而同样能够达到类似的忘我状态,因而人们将涅槃比喻为在精神上达到永无止境的高潮。
(Spiritual Organism???)
最近在愁论文,那么如果我要给这本书定关键词,会是:天主教,基督教,艺术,达芬奇,密码,符号,圣杯,女性崇拜,郇山隐修会。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