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斐多》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9 01:37:07) 读后感 -
《斐多》读后感1200字
《斐多》是柏拉图写的、关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赴刑之前与门徒们的哲学对话录。与孔子一样,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也如《论语》般,是由其门徒记录下来的。
苏格拉底的时代是希腊的动荡时代,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了怀疑。石匠苏格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希腊雅典的市集内与众人讨论哲学,讨论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是聚众散播反动言论吗,那还了得!果然,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官方指控并判处死刑,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否定希腊传统神明的存在。
苏格拉底被羁押期间,正赶上雅典的朝圣节,按雅典的法律,朝圣船往返期间城内不得处决死囚,于是他多活了好多时日,这期间他的门徒仍然去找老师谈哲学谈人生,《斐多》是行刑当天的对话录。
《斐多》中,苏格拉底和门徒们探讨了生死、节制、美德、勇敢、现象、本质、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能量守恒、精神、物质、科学、地狱天堂等等许多问题。为杨绛先生的这个译本写序的德国某博士评价说:“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读《斐多》,一定会想到两本书,一是但丁的《神曲》,二是中国的《论语》,在形式上,它们有诸多相似处,最大的相似处就是都是对话体。但我主要想说它们的不同——
和《神曲》一样,苏格拉底也谈到死后的世界,但苏格拉底的那个死后世界是心理的、哲学的,主动的;而但丁的是宗教的、政治的、被动的(被上帝安排的)。
和《论语》一样,《斐多》也是弟子问,老师答,都是答疑释惑,但《论语》基本是站在上帝那样的制高点上,直接把他的价值观灌输给你,他明白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谨记在心并遵照执行就行了,不要问为什么。(这点论语和圣经倒是有点像,难怪有人把儒家误以为是为宗教),而《斐多》中的苏格拉底,却不是直接灌输他的思想,他是教你思维方法,教你逻辑,让你自己去得出结论,自己去判断对错,有点类似“授人以渔”。
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倡灵魂要始终保持清醒、自由、独立,要和肉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被肉体的欲望控制。这和但丁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非常像。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累赘,当肉体死亡时灵魂终于得到解脱,所以他认为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他们会幸福地、愉快地赴死。这和周国平说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会死的”、“人的一生就是在学习死亡”(大意)十分相像。
苏格拉底认为,有些贪婪的灵魂已经成了肉体的奴隶,当肉体死亡时,它恐惧万分,像破产了一般赖在尸体那里不肯走,痛苦万分,哭得没个灵魂样子。他们十分可悲。
苏格拉底也有天堂地狱,但他的天堂地狱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心理的、自省的。他一再呼唤自己的内在的神灵,指给他正直的途径。可以说,苏格拉底发现了“个人良知”,这个良知不只庇佑自己,也指向了人类的共同的价值。
哲学是个好东西,它是幸福和快乐的永不枯竭的泉源,它不仅时刻庇佑着生者,而且能帮人们战胜对于死亡得恐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