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传(图文典藏版)》读后感_800字
(2019-10-02 22:43:37) 读后感
《王安石传(图文典藏版)》读后感800字
王安石一生,有大志,从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可见。有胆略,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可知,从“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一往无前可知。有胸襟气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为有暗香来”可知。然而,元祐以来,得到非议的最多的也是他。
《宋史》并非良史,成书的背景、取材也争议颇多,王安石传记载如下“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又配食文宣王庙,列于颜、孟之次,追封舒王。”
虽非良史,亦可通过其对王安石谥号的记载点出以下问题:1、元祐年间,元祐更化的影响,王安石死后当时未获得谥号,这是高太后等旧党对他的极大侮辱。2、绍圣年间,哲宗亲政,“谥曰文”,这是对王安石的过渡褒奖,也是对旧党的一种报复,政治斗争的意味明显。3、徽宗年间,“又配食文宣王庙,列于颜、孟之次,追封舒王。”这仍是新党主政的结果。4、看谥号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然容易不明所以,比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汉桓帝,明显的无道之君如何获与齐桓公相同的“桓”字。5、王安石这种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人,要全面看生平及身后,不能只看谥号!
近代以来,曾国藩始,到梁启超为之作传,为其翻案的人越过越多。到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说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是否列宁所说,或是以讹传讹难以分辨)后,王安石的形象在官方主流中盖棺定论,“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的名词在从公众面前消失,只剩“王安石变法”。
然本书,梁氏的目的并不纯,无非借王安石为之“立宪”造势而已,可以理解为变相的“论战”文,政治意味太过明显,所以书中难免过渡褒奖,可以称之为另一次“谥曰文”,政治意味导致了本书的观点难免偏颇。
之前读《苏东坡传》,心向往之,向往东坡先生洒脱豪迈的文人气质;今读《王安石传》,心亦向往之,向往临川先生谨守本心、为功业一往无前的学者、政治家气质。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