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读后感_1400字
(2019-08-31 20:35:28) 读后感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读后感1400字
一片丹心照日月,满腔碧血书汗青。
得失云烟皆过眼,万古宇宙垂大名。
自近代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在此之前,他长期被认为是“奸臣之首”“万古罪人”,自从梁启超《王安石传》为他翻案以来,王安石以及他的改革逐渐成为了学术热点,学者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如今王安石变法已成为公认的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一次较大的社会改革。
抛开其他的争议不谈,就说变法,我以为王安石是“绝地求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变法之时代,是十分艰难的,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也不为过。请看:
1、外部环境:辽国雄踞北方,西夏觊觎西北,宋朝每年供奉“岁币”给两国,可谓三国之中的弱国,随时有被入侵的风险;
2、高层环境:皇室贵胄侵占百姓利益,甚至牵扯到两宫(太皇太后、皇太后);滥赏宗室官爵赐禄,白白浪费了大量政治、经济资源;当王安石改革触及他们的利益时,面临的颠覆力量异常强大;
3、官场环境:大量士大夫认为朝廷“与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与百姓治天下”,不理解变法初衷及目的,盲目排斥新法,拒不执行,或是随意歪曲新法意思、扭曲性地执行新法,乱象丛生;
4、下层环境:底层官吏借新法名义胡作非为;地主富户与士大夫立场一致,反对剥削他们利益的新法;百姓因此受苦,不理解新法本意,亦反对新法;不时有农民起义,反对宋朝的统治。
5、改革阵营自环境:神宗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但对王安石较支持;改革派中怀有异心的不在少数,投机派不在少数,勉强维持变法进行。
可以说,除了皇帝的支持、少数跟随者的坚定立场外,王安石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长远的眼光、广阔的胸襟、对政治经济历史的卓见以及一意孤行的坚定意志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法推行开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
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
九月,立青苗法;
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
十余年间,步步维艰的变法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国库:“封桩钱”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2、军事:提高了军队素质;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
3、农业: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4、民生: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但是,这样一场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很深刻,不仅仅是党争,也不仅仅是保守派为了夺回利益,它牵涉到中国专制制度的根本弊病,这里就不多说了。王安石也渐渐在后世中被人污蔑、泼脏水,甚至他的变法成为了北宋灭亡的因由。
王安石终于没有能够“绝地求生”。晚年隐居江宁的他,听到司马光尽废新法,“每日只在院中读书,时时以手抚床而叹,人莫测其意也。”我为他感到惋惜,也为宋朝感到惋惜,更为古中国感到惋惜,因为她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机会。接下来,女真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崖山之后,唐宋变革中断,古典中国独立的历史进程被打断,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被完全改变。
p.s. 这本书作者感情充沛,行文流畅,视角、评析可圈可点。然而一些言论紧贴当下主旋律,只能让我微微一笑;一些情节的描写则过于天马行空,被扩充润色得过分了,让人感到尴尬。总的说来,可以给四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