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读后感_800字
(2019-09-04 17:05:43) 读后感 -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读后感800字
如果在看《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时会流泪,为阿富汗的命途多舛和难民的流离失所而忧心,那么《巨塔》则是苦难背后最简练的背景勾线。
17年前9.11早餐时段的突发新闻中,双子塔熊熊燃烧,第一反应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震惊;之后是对极端激进的恐怖主义个人丧心病狂的震惊;再之后是对阴谋论说美国自导自演的震惊……看完《巨塔》才醒觉,最令人震惊的,是人性可以在精神和物质的极端落差下,潜移默化而又不可逆转地癌变。
追根溯源,所有灾难的罪魁祸首是海湾最引以为傲的资源——石油美元。罔论沙特、伊拉克和科威特、阿富汗和巴勒斯坦,更及周边的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也门、约旦,甚至肯尼亚等东非国家,也都深一脚浅一脚卷入,仓乱踩踏、无一幸免。
与物质极大富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国家的精神却高度封闭、极度压抑。除去海湾各国的石油收入,总数2.6亿阿拉伯人的出口额还比不上500万芬兰人。穆斯林人数仅占全世界1%的沙特阿拉伯为全球伊斯兰信仰承担了90%的开支。人们的生活以禁欲、顺服和宗教狂热为特征,审查制度扼杀音乐、艺术和文学,精神生活还没等在这个年轻的国家中开花结果,就已经枯萎。
几个头号恐怖首领,青少年期都羞涩、谦恭、自律、单纯,对真主充满虔诚归顺。可成年后却无一例外偏执狂热,封闭而恐惧的心灵都不可避免地去寻求英雄式的悲壮献祭——表达对变革的渴望,寻找能发泄怒火的目标——并愿意为之舍弃一切。
奥萨玛·本·拉登,祖籍也门的沙特房地产巨头富二代,在受巴基斯坦 穆斯林兄弟会的精神领袖阿卜杜拉·阿扎姆的启蒙后,从此再未停步,直至遇上埃及医生扎瓦希里,一起驶向高速不归之路。而支持圣战的最初金主,正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每年的捐助。
如果说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小说的话,铺排何其精彩;可它是一篇纪实的调查报告,无人笑得出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