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四十自述》读后感_1700字

(2019-08-04 23:47:52) 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1700字

读《四十自述》有感
近几日闲暇时间读了一本书--《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留下的唯一的自传,书里是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记录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过去对胡适先生了解甚少,唯一印象就是中学历史课本里的一张插图,一行小字略过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从这本自传里,我看到了他从童年走来,一步一步成为那个时代让人喜欢的作家,成为一个世间公认的君子,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
读完后掩卷细细思量,有几点感想。
家庭教育很重要。“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找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先生算得上一个官二代,出自书香门第。父亲博学,有男人气概,但早逝;家中兄嫂多,是非多,母亲勤勉,忍耐,仁慈温和的性格成了整个家庭琐屑矛盾的溶解剂。先生后来的性格养成和学术造诣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生。一个人的童年就是他一生的缩影,“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很重要。先生三岁就进入家塾开始求学之路,不同学堂、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求学经历,以及超乎寻常的广泛阅读,使得先生在视野上高出同时代人一大截。父亲手书的《学为人师》是他最早的启蒙教材,成了家庭团圆生活的纪念;读〈资治通鉴〉,三十五个字从拜神到无神,影响一生;在〈竞业寻报〉自由发表文章,白话文得到训练;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25岁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走上历史舞台……纵观先生的历程,可以看出,无论生在哪个时代,无论那个时代有多么的不堪,有多么的腥风血雨,读书是最好的陪伴。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读懂更多的书,在书中找到力量,在书中看到大世界,在现实中遇到更好的自己。人生和读书一样,永远不要抱怨自己所走过的路,因为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让你得到收益。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很重要。先生算得上民国诸子中染指政治较多的典型,但他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以思想是否能够保持自由作为先决标准,晚年敢于在众人面前驳斥蒋介石,也因为抵毁毛主席被大陆同僚口诛笔伐,真正称得上“衿而不争,群而不党”的真君子。前段时间在微信圈里看了一篇文章《蒋介石无法带走的文化大师,后来一个不剩》,愚以为先生投奔台湾绝不是文人狭隘,而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自由吧。“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又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不到两个月,人都学会了。”……纵观先生的生活,可以看出,每个人在年轻时都会有困扰、潦倒,甚至堕落,很正常,但不能没有铮铮硬朗,不能没有坦荡明澈,不能没有勇敢赤诚,心生敬畏,善待他人,不对这个世界失望,“无善无恶,心之华;有善有恶,意之动”。
学习语文很重要。书中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先生的文学之路及其所领导的文学革命,当时的社会背景可见一斑,民国时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是今天这个被大数据包围的时代不可想象的。先生的古文功底深厚,但是他提倡白话文,提倡浅显易懂的文字,认为文化并不寄生古文里,并不只在四书五经里,而是“明白清楚但浅显”。真正有能耐的是把高深的学问说的浅显,说的卖菜的老婆婆都能听懂。如今观四周,却不是这样的文风,机关已然盛行新八股文,着实让人头痛无奈。
写自传很有魅力。读《四十自述》,实是在听先生讲他自己的故事。若论讲故事,又有谁能比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更精彩呢?有时间,自己写写自己的自传,或是写一些随笔,也是对自己的生活、思绪的整理和反思反省。
还有一段话深有感触:“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当谨记,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