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读后感_1600字
(2019-09-30 07:07:50) 读后感 -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读后感1600字
这本书看的很慢,中间间断了一些时日之后,为了更好的理解茨威格所处的时代,又读完了诺曼斯通的一战简史。只有那些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茨威格命途多舛,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一个人的价值暴跌得比货币还快的时代”;也经历了从踏上美洲大陆不需要签证的全然自由时代到被希特勒驱逐出境前往英国成为了“无国籍者”的迷茫。这种身份上巨大的转变与失衡 让茨威格在即将花甲之年对自我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对外界战时失望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失去了信心。
“今天我知道,如果我当初没有在战争期间带着同情和预感遭受痛苦,我还会是战前的那位作家,“舒缓的”——如人们在乐评中使用的词汇——但是永远也不会直达内心的最深处被抓住,有所理解、有所触动”
茨威格也认同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否认文化能够战胜本能。人性中的野蛮与毁灭本能是无法消除的。而当今世界相对的和平,则是各民族将这种人性中的本能控制在低水平的结果。
茨威格一生都在寻求真正的自由。【父亲的家族来自摩拉维亚。那里的犹太人社区位于方圆不大的乡村,完全是农民和小市民的生活方式,他们身上完全没有加利西亚即东部犹太人的困苦,也没有那种要不遗余力去争先恐后的急躁。】深受其父亲的影响,茨威格始终是一位不爱抛头露面,愿意隐姓埋名且不愿被任何外在荣誉形式所牵绊的自由主义者。他在柏林读大学时认为自己真正做到了外在自由与内在独立。外在的自由是没有强迫和制约的生存形式,内在自由则是丧失掉自己所在文化阶层所强调的价值观,实现个体真正的独立。这一时期他带着求知若渴的态度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在小有名气之后,也逐渐结识了罗丹,高尔基,里尔克,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家。“艺术总是在那些能成为全民生活要素的地方,才会有顶尖的成就出现。”
茨威格作为犹太人,是一战和二战中被民族主义驱逐的主要对象。他在书中对犹太民族的形象也做了很多讨论。“对于犹太人来说,发财致富只是一个中间站,是通往真正目标的一个手段,绝不是他们的内在目标本身。犹太的原本意志、他们内心深处的理想,是升入精神世界,进入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在突出表明犹太民族全部弱点和长处的东部正统犹太文化中,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胜过单纯的物质财富。犹太人身上有某种东西,在无意识当中要让他们去摆脱那些道德上的灰色地带,那些令人生厌的特征,小家子气和粗俗,那些只认交易和买卖的做法,他们要将自己提升到纯粹的、没有铜臭的精神领域,用瓦格纳的话说,好像要让整个种族从金钱的诅咒中解脱出来一样。”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段话,也联想到了如今国人对于金钱的态度和对于中华传统洋洋大观的遗忘呢?
尼采说过,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茨威格见证了二战期间惨无人道的血腥杀戮,在去国离乡的流亡时期,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世界公民的设想全然破灭,终于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在完成了《昨日的世界》后,他与夫人在里约热内卢双双服毒自尽。
【他的秉性中有一种稳健,他没有片刻显得沾沾自喜。他不受金钱的左右,宁可过着乡下人的生活,不愿意出于生计的原因写任何一行字。他不追求成功,从来不用迁就、逢迎、拉熟人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成功。对他来说,有朋友以及朋友们的忠诚,这已足够。他甚至摆脱了对一个人来说最危险的诱惑——荣誉——但是他终于还是实至名归地收获了荣誉。他始终光明磊落,心中没有任何芥蒂,从不为虚荣所惑;他是一个自由坦荡、生性愉快的人,很容易为任何一种兴奋所感染。和他在一起的人,会感到自己也因为他对生活的意愿而受到感染,并因此感觉充满活力。】这段茨威格用来形容他崇拜的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的话来描述他自身最恰当不过。茨威格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情感让人常常感同身受,而他对于昨日欧洲的反思,对于这个时代,也有相似的启示与批判。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