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白鹿原》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2020-01-29 09:51:42) 读后感

《白鹿原》_精选读后感1300字

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白鹿原》超越了红色历史小说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以家族史、文化史的叙事方式代替了政治叙事,强调了历史的非理性和偶然性特征。

一、人物形象超越阶级模式

白嘉轩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位地主,而鹿三则是传统白嘉轩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位地主,而鹿三则是传统农业社会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位长工。白嘉轩和鹿三,名义上是主仆关系,但实际上是亲人。贯穿整部小说,并没有常见的那种奴役与被奴役,压迫与被压迫的主仆关系。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白嘉轩和鹿三这样一组仁主义仆形象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罕有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仁义、刚直、以德报怨的地主,这样一个朴实、善良、知恩图报的长工,和这样一种和谐融洽的主仆关系让我们这一代读者开始质疑脑海中那些几十年来被政治教育妖魔化了的地主形象。中国漫长悠久的农业文明下,地主和长工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陈忠实向我们揭示了一段地主辛勤劳动和勤俭持家的历史,一段长工光明正大出卖自己的劳动赚取自己应得的报酬的历史。

二、历史循环论

九十年代先锋小说中的一类新历史主义小说具有非历史化倾向(如格非的《迷舟》中的角色说“从来就没有失败或者胜利的队伍,只有狼和猎人”;黑娃的农协倒台以后,田福贤回到原上开始报复行动不久,白嘉轩去看望姐夫企图听一听朱先生对乡村局势的判断”,朱先生撂出一句:“白鹿原这下成了鏊子啦!”后来黑娃土匪洗劫白鹿村,打折白嘉轩的腰杆,朱先生去看望白嘉轩,又说了这样一段话:“噢!这下是三家子争着一个鏊子啦!”朱先生超然地说,“原先两家子争一个鏊子,已经煎得满原都是人肉味;而今再添一家子来煎,这鏊子成了抢手货忙不过来了。”“鏊子”这个象征意象也带有新历史主义的特征,它几乎消解了革命的积极因素,解构了革命与斗争的意义。“鏊子”的背后是你争我夺的闹剧,对原上的老百姓来说则无疑是一出悲剧。在白鹿原上,无论是鹿兆鹏、黑娃领导的“风搅雪”的农协,还是田福贤等人卷土重来的反攻,都是以暴制暴、暴力相因的恶性循环。国共两党的争斗被描述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政权轮流坐的权力游戏,历史的本质被表现为权力争夺的恶性循环,谁坐上权力的宝座谁就掌握生杀大权。

三、历史的偶然性和非理性

白灵和鹿兆海都幻想着革命,救国扶民。然而,一个死于“清党肃反”,被“自白灵和鹿兆海都幻想着革命,救国扶民。然而,一个死于“清党肃反”,被“自己人”活埋;一个抗日不成,死于红军枪下。鹿兆鹏为之奋斗了半生的理想最终仿佛与他了无干系,鹿兆海并非抗日民族英雄却受到了英雄般的祭奠,黑娃浪子回头却劫难缠身,白孝文的载沉载浮更是不可理喻,所以才有了鹿子霖最后的疯癫和白嘉轩最后的气血蒙眼,两个竞争了一辈子的老对手都无法接受最后的历史结局,他们在强大的历史面前都感觉到了个人的卑微和生命的荒谬,同时也直觉到了历史的非理性本质。《白鹿原》的价值不在于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于揭示出代表历史进步一方道德素质的低劣,暗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残酷性的玄机。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