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_读后感_2800字

(2020-02-06 13:46:38) 读后感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_读后感2800字

雖然有了《人類簡史》的閱讀經歷,但我並沒有學會降低預期,類比推理。這本作為續作的《未來簡史》和上部連結緊密,我又展開了聯想:
我腦中的版本:二十一世紀後人類即將進入新紀元,各種顛覆性的科技進展使得人類世界發生巨變;凡胎肉身有了生化科技加身,將進入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人類世界居住環境不再以陸地上的摩天大樓為主;人類的肉體不斷改造,半人半機械生物在馬路上隨處可見;更有甚者捨棄肉身轉化為意識存在於各次元世界⋯⋯;人類社會的供需模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每個人只需“打遊戲”以度完餘生。
尤其是不小心看到了最後兩章的標題“10意識的海洋”、“11數據主義”,我對自己的預期更加堅信了。我想要的《未來簡史》是這樣一本書:告訴我人類二十一世紀後的世界究竟有何番景象,作者在書中的描繪要說得有理有據以至於能讓我對他的“預言”深信不疑,單純地以為未來確實該如此,以便我最後讀完書後忘了這只是“預言”,滿心歡喜地期待著那個即將到來的“新世界”。
人類就是善於自以為是地陷入幻想,外界的事實如果能符合自己的預期最好不過;一旦理想現實差距過大,必然情緒崩潰拒絕接受;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嘈雜與抱怨,陷入自怨自艾之中無法自拔;最終需要一個“溫暖之人”前來安慰,或一個“理智之人”當頭棒喝——“不是世界欺騙了你,而是你沒看清世界!”我對作者的要求就是他能給我一本符合我預期的“科幻小說”。
我讀前用紙和筆列出了本書的目錄大綱,就是為了在腦海中提前架構本書的結構,能更高效地閱讀。
全書共三大部分:智人征服世界、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智人失去控制權
第一部分講述的是“動物性”比較明顯的人類與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動物們在生物學上並無太大不同;作者用自己的觀點敘述人類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所擁有的“特質”。
第二部分對於幾個詞語用墨較濃:虛構、科學、宗教、人文主義⋯⋯突出了“社會性”的人在征服世界後的幾千年裡是如何塑造世界的;人文主義革命是人類史的重要轉折點。
第三部分有點像科幻小說,智人作為一個物種即將遭遇滅頂之災,世界變化太快,智人來不及跟上;整個社會結構由於生產力的急速提升,智人作為一個種群,內部將會出現天與地的差別,甚至全人類都成了多餘的存在。
自由人文主義、社會共產主義、進化人文主義、科技人文主義、數據主義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但又各不相同,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經由獨立的物種“世界主宰者”降維到為數據進行傳播的工具。
對《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的評價,一個明顯的特徵是標榜作者用數學、物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一大堆自然科學作為輔助材料來全方位深度解讀人類歷史,可見作者新穎獨特的寫作手法在眾多當代史學作品中獨樹一幟,,體現出作者廣博的學識以及靈活的組織能力,對後輩學者有著積極借鑑作用;讀完後你可能會發現這些說法過譽了,大部分涉及到自然科學的研究作者淺嘗輒止,都是用自己的理解復述他人的研究成果,少部分為了力證自己的觀點就說得詳細了一些,但是很明顯是用社會科學的口吻解釋著自然科學的事例,總感覺不得精髓。
另外,作為擁有全球觀點的作品,雖然作者想做到面面俱到、客觀公允,但是現實上還是困難重重;作者畢竟不是完人,思想認識一定很受知識背景、社會環境、個人見聞所影響。
比如,作為一名同性戀者,三部曲中不少篇幅以“同性戀”作為例子,再如何客觀還是存在一點一星為自己辯解的影子;作者深處動亂的地域,宗教信仰混雜,絕對會格外關注宗教這個議題,但對於大部分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民來說,那些大篇幅宗教事例不僅讓人無法理解,甚至覺得越攪越混,如中國本身對“宗教”就不敏感,在西方和中東,宗教竟有如此地位且與人們的日常息息相關,中國人一直都覺得不可思議;同理,“同性戀”在西方世界是個大議題,在中國幾乎被完全無視。
而對於中國,作者從來都是提些名詞:“秦朝”、“漢”、“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秦始皇”、“康熙”、“孔子”、“北京”、“上海”、“杭州”⋯⋯有沒有可能“希伯來文”原版和西方世界語言的版本罕有或沒有提及中國;作者一開始也說了內容稍作調整後在中國出版,是不是“中文版”才臨時加上了這些“中國元素”;因為每涉及此處,便感覺生硬且刻意,只要是商業世界的產品都在迎合大眾,且全都以為“愚蠢”的人民看到這些熟悉字眼可能會特別沾沾自喜,來波小小的高潮,以此討好人民,讓大家甘願掏錢。
上述只是把我注意到的小細節說出來,並不是我所關注的,到底是不是真如此也無所謂;重點是它引發了我一個思考,這些詞語的特點是,一想到中國,這些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人物、城市;對於中國另一半歷史——先秦時代,幾乎隻字未提;如果是不了解中國的讀者,可能以為中國就是從秦朝才開始的呢,為什麼如此!?也許作者根本不怎麼了解中國歷史,也就只能迸出這幾個人人皆知的詞語,言多必失,以色列對於東亞的看法絕對不是我們希望的那般,或許有些觀點會另大家不愉快;而且依據本書的特徵也不用考慮其嚴謹性,因為那些史實只是輔助材料;通過僅有的一些詞語就試圖把這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特點囫圇吞棗般囊括進世界總的進程,太武斷!而對於世界各地豐富多彩但現在處於弱勢地位的文明,很多概括性的觀點有可能更加武斷。
三部曲係列還是典型的在以“西方話語”訴說著這個世界;該書傳遞出的對於世界的總體認識是以地球上一部分人類的發展作為數據基礎推廣到整個人類社會而總結出一套發展規律;然而,中國的歷史進程在任何時期都和西方大相逕庭,但就這一點來說,本書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未來簡史》在內容上已經無法與《人類簡史》對等,不管是話題還是材料都不對等了,顯得單薄;最後一部分是對未來的暢想,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數據主義”,最終卻成了我最不讚同的一篇;作者極力倡導大家隨時隨地紀錄自己、積極上傳網絡、分享給整個世界,這明顯是互聯網巨頭最希望的了,“數據”就是這個時代最值錢的東西呀;各國各企業如今積極做的事情可不是說服勸導網民大開私人世界,而是採取各種手段確保民眾的隱私權,我們瀏覽網頁時可以勾選紀錄你的痕跡或不紀錄,在美國,甚至可以勾選是否要算法為你推薦內容。作者大概沒想到世界上就是有不少我這種人存在:性格上就是不喜歡自己的想法被人工智能分析,對於什麼軟件都要登陸綁定手機,然後天天接受垃圾短信很反感,私人照片、個人經歷、身份背景等不願被任何人刺探⋯⋯
我一開始期待的是部預言式“科幻小說”,看來作者沒有勇氣放開了談,“未來”都沒有發生,怎麼寫其歷史,全篇充滿了作者謹慎的措辭:一再強調他不是預言家,只是在描述未來可能的世界;表示自己說得很可能不會發生,誰也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自己只提供一個可能的思考⋯⋯甚至顯得有點囉嗦了。
這樣的論調充滿整本書,你說該如何定性這本書吧。《人類簡史》讓人們在全球觀點的角度下審視人類自身,了解這個世界的走向,完全足夠了;這本《未來簡史》就顯得多餘了,權當作思想讀物看看。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