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_1700字
(2019-08-03 13:20:36) 读后感 -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700字
-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经常一本正经地幽默的王小波,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王小波是主张思维的乐趣的,他在一篇杂文中提到,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很不幸的是,这本书里的思想的味道和这些人的味觉并没有达成协议。
- 书中偶尔会有一些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生活趣事,就比如说书中提到祝你平安这首歌,说
“它本来是爱情歌,却串进了女教师和聋哑学生。虽然弘扬主旋律、歌颂人民教师是好的,但却不是这么弘扬法……我老婆没看过这段MTV,却会唱这歌,时不常对我来几句,以示温情,但我总觉得她在说我是哑巴。”
王小波还有一种文学体裁很受欢迎,那就是他给李银河写的信,加上给一些别的朋友写的被编成了《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信里出现的王小波和《我的精神家园》里的并不完全相同,毕竟信是私密的东西,所以感情应该可以说是更加纯真,一字一句都是发自肺腑的话。
想到木心有一首诗叫作《从前慢》,很多人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感情都没了以前那种浪漫的感觉,就像民国时期朱生豪写给宋清如,信里完全是一个在爱情面前的小孩子模样,“我待你好,你也不要不待我好”但其实王小波也是这样的,我想说的是,即使时代的变化使大家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是不要将所有的原因归结于时代。
- 恰好在“承认的勇气”一文中他写到,
“知青文学的作者们总是这样来解释当年的事:这是时代使然,历史使然。好像出了这样的洋相,自己就没有责任了。”
承认自己的傻过也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对于坦陈自己的过错并不太乐意,和一些过度的偶像崇拜里粉丝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安放在偶像身上于是在他眼里变得完美一样,以前的我们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完全的偶像,我们希望自己并没做过什么犯傻的事,说不完全呢是因为有一些事我们还是会自己偷偷承认的,尽管也许它很令我们害臊。
- 看这本书时常想到的一件事就是王小波在1997年因为心脏病逝世于北京,就在不久之前,他还写着这样的话,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蒙眬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正当中午的人生突然结束,不得不说很可惜。这里他隐隐提到了关于活着的话题,尽管现在也有本他的书叫做《人为什么活着》,但是单单从这篇文章来看,对于这样的观点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
他是不赞成的,《活着》是余华写的,尽管这里成了电影,但听上去还是有点像是实名diss余华,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这样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王小波觉得活着还是得有点意义的,不过他们两个出发点不同,也不能说是相反的观点,毕竟他们两个我都挺喜欢的,他们打起来了我也不知道帮谁去。
- 书里还有一篇文章印象比较深,就是“欣赏经典”,看完之后突然想到了红学家这个群体,他们也许是对于红楼梦的欣赏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了吧,但根据王小波的叙述来说,他们又不太符合。那个美国外交官看了几百遍的天鹅湖之后只觉得那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更不用谈欣赏了。王小波说欣赏艺术的过程是从艺术到科学再到哲学,返璞归真,有人觉得这种境界是值得弘扬的,但我总觉得这是种对不停看经典的调侃。《红楼梦》的确是部经典,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沉迷其中,不过幸好看书并不像品茶,否则相当一部分人自然也包括我就成了妙玉口中的蠢物。
- 最后回到这本书来,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尽管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其中的思想的自由和趣味却非常具有吸引力,和鲁迅的杂文有所相似的是,希望其中一些文章里面的现实不要几百年几百年地继续下去,虽然这可以表明他们的文章永不过时,但我觉得还是不要这样的好。
- 《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经常一本正经地幽默的王小波,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王小波是主张思维的乐趣的,他在一篇杂文中提到,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