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2020-01-31 15:14:40) 读后感 -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精选读后感1300字
读过余华老先生的好几本书,大多以文化大革命前后为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平淡得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但韵味无穷,让人欲罢不能。阅读他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黄昏里的男孩》的过程中都带给人强烈的压抑感,就像每寸肌肤,每根神经被压迫,有种想立马读完逃离深深苦闷的冲动,就像逃离夏日里滞留在身边燥热但有着淡淡甜丝的空气一样。
主人公许三观在丧父、母亲跟人跑之后的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在阿和方的带领下尝试了卖血挣钱的新奇,就像后来他带领顺喜二兄弟卖血一样,两碗也就是400毫升的血能换来三十五块钱,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是笔巨款了;在之后的卖血中,都是被生活一次次推向悬崖边缘,迫不得已而为之,甚至,为了给得重病的儿子治病隔三五天卖一次血,连续四次,这也是故事中最感人最真实的部分。
一路的卖血经历将许三观的一生描绘了出来,是那个处在社会底层,没太多文化,粗糙,狭隘的许三观,却心底善良,憨厚而真实,粗俗却淳朴,你不了解那个故事,就不会了解那个人。他身上的好与坏并存,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不像泡沫剧里塑造的自带光环式的完美人格和完美故事,也不像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初次见面,总把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生怕自己的瑕疵暴露,所以现在的人能和闯入一臂距离之内的任何怪人假装优雅,就是为了表示友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实际上,这正是我们给自己短期的光环式人设,而余华大叔把一个人好的坏的阳光面阴暗面毫无粉饰的统统摆在读者面前。
生活给许三观的每一巴掌,他都以卖血来迎之,就算掐着他的喉咙,他也可以反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许三观。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都勾画不了哲理深刻语言诙谐的段句,但十几万的文字堆砌,让人感受到淡淡的温情和浅浅的感动,可能是我的农村情结严重,在城市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遇到跟自己的父母一样纯粹的,质朴的,辛苦的劳作者,他们身上透露的品质就能立马放大浮现在眼前,忍不住感动;相反,那些开着豪车,穿着名牌的巨佬们,丝毫勾不起我的任何物欲,一点也对应不上什么。有时放假回村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风土人情,见到过他们的淳朴,真实,善良,直白,勤劳,节俭,也理解他们的狭隘,自私,刻薄,爱管闲事,是非多多,这才是真的他们,他们的世界就那么小,身上有的点就那么多,环境的极限,只能容纳这些,好的坏的。而在一次次成长、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无限延伸到外面世界的都市人,更加文明更好高级的展示自己,倒也不皱眉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映射罢了,褒贬之间只在喜好,也全然不去评判社会底层的粗人和都市高层的丽人好坏这种扯淡的标准。我们接受教育,通过考试,走出农村,上大学,应聘面试,拿到体面的工作,感恩,从不生病;努力工作,按时缴锐,自食其力,节衣缩食;邂逅一位良人,结婚;努力工作,升职,到最后,穷极半生,也只是为了能做个普通的平凡人。
余华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为视角,将小人物的平淡一生铺展在一张布满灰尘的纸上,宏观上看,没什么特别,当你掸去灰尘,每一笔,每一种色调,都恰到好处,想抱回家收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