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1000字

(2019-09-16 13:55:40) 读后感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000字

想打三星半的……
其实作者自己没太明白自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一个本子当做一个篮子,把东西粗粗加个题目或者标签都按照时间顺序放进去,这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
而很多人就是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同时要去分类,这个分类就是加工信息。但是分类的缺点一是篮子太多,两只手拿不了,不方便携带和随时记录;二是又要收东西又要筛选又要分类,手忙脚乱;三是一天下来信息太多太杂,压根儿不知道某些东西该分到哪个篮子里,依旧会有许多东西一股脑儿放到杂物篮,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先别分类。
分类狂人表示,最后真的因为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分所以索性不分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况且如果真的要搞分类,evernote都不够我用的,onenote还差不多,但是分层级太多也很不利于收纳整理的,工作量挺大的。
搜集信息的时候不要想着细分,按时间顺序一股脑儿放到一个本子里!
如果要处理信息,要再回来把篮子里的东西扒拉一下,把有联系的东西用绳子串一下。回头读的时候会产生新的感想,也要附在这东西后面。当然,扒拉篮子的时候也会有“诶,我竟然有这个东西”的惊喜感,甚至会激发人的创造。但是创造时要用素材,一定不是把篮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另一个篮子里,这样会打破原来的顺序,要把这东西复制一下放到草稿上发挥思路。这样一来,原来篮子里的信息一直存在,还可以再次复制使用。
处理信息的阶段才是筛选提取信息的过程,一般而言,大家都是一边搜集信息一边处理信息,所以才会忙乱。
如果信息太多啦,要检索信息,就要想着再筛选,把认真的笔记或者反复翻看过之后很有用的笔记挑出来,做个电子检索,方便去篮子里面找。
作者还是借用了电子检索工具的。
️我觉得其实大家比较难以操作的阶段是信息加工的阶段,很多人不会反复回头翻篮子,写完了就扔,这才是收集信息没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反复回头看,咀嚼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对某些信息再次加工输出,这才是整理信息的关键。
不过书中的一些小技巧还是可以学习的,比如用符号代替常用文字,一个信息完结之后用个分隔线画一下,用时间来当做信息的编号等等。另外书里有很多作者自己的笔记图片,看了之后真的有点想写笔记了。
这本书失分的地方:作者的废话太多啦,而且反复说反复说,太啰嗦了。还有就是,把话说的太满了,很容易就会被人找到攻击的点。
(从我的豆瓣搬过来[捂脸])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