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皮囊》_读后感_1400字

(2020-02-16 15:45:49) 读后感

《皮囊》_读后感1400字

从大学刚入学就被告知《皮囊》这本书,是由同学院隔壁专业的学长所著,母校后来也因此举办过几次见面会,我都错过了。不知是不是因为错过了见面会,在书中看到“母校“、“泉州”、“大海”、“九一街”的时候,心中有一股生涩却温暖的悸动感。
“啊,原来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徘徊过的路口,发生过这么多奇妙的事啊。”有这样一种被记忆包围的温热感。
关于父母、关于家庭、关于疾病、关于泉州,这个一年四季风都很大的海边城市的故事。
我也曾在读《母亲的房子》这篇的时候感到气愤,那是我们这一代都见惯了的,父母辈理所当然的任性和执拗。可是当读到房子终于改好,母亲把晒了很多天的鞭炮拿出来放的时候,鼻腔就猛的一阵酸涩。那是我司空见惯,又无法理解的“骨气”与“爱情”;是我常常听到的“争一口气”和“最朴素的虚荣”,是那么像我母亲的描述。
关于《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是在夜晚遛狗的路上听完的。天很冷,有很刺骨的风,大家都躲在家里,没有出门。我的手机躲在左手袖口里面,AI智能女声干瘪的朗读着文字。直到我听到章节与章节之缓冲的短暂空隙响起,才掏出手机看到那一行刚刚听到的文字。”我一个人默默搭着电梯,走到楼下。燃放的烟花的痕迹还在那,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我知道过不了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我絮絮叨叨的把这段话念了好多遍:疾病面前的遗忘廉价无比,昂贵的是一起制造的回忆,直到我们对着父母的手足无措而手足无措时,才会如恍然大悟一般接受无能为力的结果。一切皆是琐碎、皆是生活、皆是温柔、皆是来不及。
姥姥信佛,我在庙里呆过很长一段时间,那是年纪小,是被烟火气熏着长大的小孩。我或许多少能够了解一些那些来庙里的人,心中想要寻找所托的无助感。因为理智和金钱已经无法买来时间和生命,所以他们一头栽进寺庙,用钱和理智去买信念和来生。神明承载着凡人的所有希望,是他们走投无路后剩下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思念和幻想可以无限延长,所以与其把自己当作现实世界的困兽,不如当极乐世界的一粒尘埃,至少那是自由的。神明伴我长大,在我需要的时候成为信念,他们是无数美好的集合体,也是牢固信仰无处可去的最后避难所。
与其说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蔡先生更像是在以一个上帝视角去摩挲身边人的人生轨迹,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话从没有说的狠的时候,很多时候他像是在喃喃自语,“我这么写的他是真实的吗?”“他曾经是否也这么想过吗?”与其说是文人的孤高,倒不如说是过于理智后空落落的自我桎梏。细腻入微,又从不止于用一些矫揉的文字去描绘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的问题。最后蔡先生用了一个“拓”字,愣是让我沉默了好久。
说来也怪,大学四年间,我从来没觉得泉州是个好地方,我没那么喜欢厦门,也从没觉得我还有机会去福建。直到某天在现在读书的学校被食堂阿姨凶过之后,竟感到无比委屈。晚上睡觉前,我听COM‘S的闽南普通话唱《狼狈》,只觉得泉州人是那么客气、泉州是那么一个咸咸的,充满潮湿的人情味的城市:九一街很老、西街乱得令人不知道往哪走、金鱼巷里的拱桥挡住了往前走的路、阿肥发总是在汤里放很多芹菜、21路的司机大叔总是不等我们上车就赶着开走了......诸如此类种种,都从现实,变成了回忆。
可是我长大了、毕业了,我没有停留在那个城市的理由,我已与那个城市无关了,我已经说再见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