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精选读后感_800字
(2020-01-17 10:44:10) 读后感 -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_精选读后感800字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余华的书,第一本是《活着》。相比《活着》一书中主人公福贵身上老人与海式的悲壮传奇色彩,《许三观卖血记》更像是一个贫苦的小市民在时代浪潮中苦苦挣扎支撑起一个家,最终苦尽甘来的故事。简单评价两点:
一、这两本书中,作者叙事的节奏相似,最开始的叙述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普通的一天,然后以平白的叙述推动情节发展,慢慢地见出时间的伟力来。故事情节跨越了大跃进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却仍能举重若轻地保持叙事的节奏,并从小人物的视角叙述使读者得以窥见历史的真相。但这并不是说本文的叙事节奏是始终如一的舒缓,而是以一种似缓实疾的节奏,把时光平淡而残忍的力量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从第一次卖血到第二次卖血中间的十年,到最后为了救一乐决定一路连续六次卖血到上海,故事的悲剧色彩一再加强,令人读来鼻酸。
二、从方铁匠对许三观一家的宽容,许三观夫妇对何小勇的仇恨与宽容,到何小勇的妻子对许三观一家的宽容和慷慨,都令人感动。
三、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遇到的林浦河边的人们、抱着小猪崽睡觉的老人、还有靠在墙边晒太阳的年轻人们,他们都对许三观的苦难展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慷慨,展现了清贫的人们富足的精神世界。但也同样是这些普通的人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许玉兰和其他平凡群众进行了无情而残忍的迫害,对他们的苦难展现出了惊人的冷漠,反差之大令人唏嘘。
再次就是文字上的一些特色,余华的文字风格整体是平淡的,但其中有许多描写,甚至许多用词都十分精确,如二乐背着一乐回家时,许三观和许玉兰开门看到一个雪堆走了进来,就十分精确传神地写出了二乐一路上的辛苦。可以见出,余华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美,值得反复咀嚼。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