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圣母院》_精选读后感_3500字
(2020-01-01 19:48:35) 读后感 -
《巴黎圣母院》_精选读后感3500字
综合了众多书友的观点,借鉴了百度百科等很多文案材料,勉强凑成了这篇书评,望批评指正。
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美学
摘要:该著作通过环境与事件,人物与人物,群体与群体的多重对照,突出了其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在教会专权、封建专制奴役群众思想的旧英国,雨果强硬抨击了封建教会和专制王权,揭露其伪善、凶恶与冷酷。这部文学巨著撼动着封建教会的根基,成为推翻封建王朝革命的战歌,他纵情讴歌着人性的真善美,为巴黎圣母院附上了文学的魅力色彩。
关键词:真善美、假丑恶、对照、人道主义
如果夸张地说,斯汤达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美国南北战争,那么《巴黎圣母院》同样让19世纪中叶法国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硝烟四起,雨果用绝对的美丑善恶描绘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纯洁的吉ト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丑陋的副主教克罗德、虚伪薄情的护卫队队长弗比斯……贯穿全书的对照美学带给了读者思想与感触的极大冲击力。
维克多· 雨果,是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家的代表。而他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便是“对照审美原则”,是他在为《克伦威尔》写的序言中提出的。他是这样阐述“对照审美原则”的:“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变成单纯的高雅或崇高,它们是一种混合体,处于复合杂陈状态,‘丑陋就在美丽的旁边,畸形紧挨匀称,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艺术家不能违反自然的本性,无权将两者加以割舍,应该同时加以表现,‘把阴影渗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便是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一、《巴黎圣母院》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对照
(一)真假
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是感情的真假对比。
爱斯梅拉达执着追求爱情,真诚向往爱情,就算在面临死亡时仍对弗比斯念念不忘;而弗比斯,外表光鲜亮丽而空其心,甜言蜜语而又薄情寡义,自大虚华而又卑贱懦弱,他不仅随性玩弄感情,最后更是可耻地背叛了爱斯梅拉达。就算说他是置爱斯梅拉达于死地的元凶,也不为过。在这一对比中,突出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纯真爱情受到薄情寡义的亵渎。
(二)美丑
1.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是外貌的美丑对比。
爱斯梅拉达外表奇美,宛如天仙;加西莫多外表奇丑,甚似妖魔鬼怪。而高尚、纯洁的灵魂,又使这两位相貌有着有天壤之别的男女相互亲近,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2.加西莫多的内在与外在,是外貌的极丑和心灵善美的对照。
驼背、罗圈腿、独眼、耳聋的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下,却裹着一颗赤热的心,孤独中却散发着安详。他爱慕爱斯梅拉达,尽心尽力地保护着心爱的吉普赛姑娘。
(三)善恶
1.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是“善与恶”的对比。
爱斯梅拉达是天使,是善的化身,她同情弱者,不以善小而不为;克洛德是魔鬼,是恶的代表,他表面道貌岸然,其实内心粗鄙肮脏,他残害善良,摧毁美艳。在这“善与恶”的对比中,雨果的“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美学原则得到了充分映证。
2.克洛德光鲜的外表反衬了内心的丑恶。
博学、多才、威严、享受着大家敬仰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下却是一颗粗野、肮脏、残忍、扭曲的冰冷之心,极大的反差令人咂舌。
二、贯穿《巴黎圣母院》的对照美学
(一)环境与事件
《巴黎圣母院》所选择的情节展开基地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巴黎圣母院,是最适合也是最具有对比意义的地方。巴黎圣母院,这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不但是法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法国几代王朝“政教合一”统治的神圣象征。但是,就在这样一座堪称神圣的地方,却上演了一幕幕的滑稽丑剧:自视神圣庄严的教会,却将集美丽与纯真于一身的吉卜赛女郎视为邪恶而送上绞刑架;道貌岸然的圣母院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却是一个对金钱和美女有着强烈占有欲的伪君子。作者通过场景与事件的对比,不仅揭露了教会的伪善、邪恶与冷酷,还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
《巴黎圣母院》中故事很难按顺序道清楚,因为其中的情节看似独立却又缠绕兜转,其中的人物看似阳光却拖着阴影,看似恶魔却流露着崇高。
戏剧性的对照
1.一个无比善良的男人,最后因为一个女人而变得凶恶。
最后下场是被养子推下钟楼的副主教克洛德,他无法自控又疯狂地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强烈的占有欲让他变得心胸狭隘恶毒、手段残忍阴险,千方百计夺取一个并不爱他的人,而且在得不到的情况下亲自毁灭了她,克洛德是恶与黑暗的化身,令很多读者痛恨他,但我觉得他虽可恶但也可怜。他也曾细心呵护弟弟若望的成长,也曾从圣婴床上顶着众议领养下被称为妖魔的加西莫多,能说克洛德没有善良的一面吗?只能说后来非常的不幸,遇上了爱情的魔咒,尽管他十分的努力,也没能挣脱情欲的枷锁,眼看着自己堕落罪恶的深渊,变成面目全非的魔鬼,如果可以选择,相信他宁愿选择像以前一样痴迷于科学与炼金术的追寻,可惜有些事物并不是人意志所能战胜的东西,我们应该认清到人性本有弱点这个事实,从而才能做到谅解他人包容他人,而不是指责与审判。在克洛德身上,非要指出一个错的点的话,觉得应该是禁欲的教士生活违反了人自然生长的规则,从而导致的克洛德内心的压抑与扭曲。
2.一个无比美丽的女子,最后因为被爱而被残忍地杀死。
集善和美为化身的少女爱斯梅拉达,她在奇迹宫殿里,不惜以妻子的名义救下甘果瓦,耻辱柱前以德报怨帮助了加西莫多,美丽、善良、圣洁的她,却忘乎一切地迷恋着薄情寡义、拈花惹草的弗比斯,爱情蒙蔽了她的眼睛,让她看不见真情,顾不上恩情,最后丧失了自己的性命,也辜负了她母亲十五年的苦苦等待。不忍苛责爱斯梅拉达的肤浅与蒙昧,只能让人为她疼惜。
3.一个如此丑陋的男人,最后因为善良而被人温柔接受。
加西莫多,一个被世界遗弃、身患重疾又奇丑无比的敲钟人,但他依然热爱着生活,他用独有的方式与身边的事物和谐相处,他用君子的情怀守护爱情,他用奴隶般的忠诚回报养育之恩,尽管最后一刻是他推了养父,令其丧命,但他以命相抵,成全了各自的救赎,加西莫多的崇高品格令人敬仰与感动!
(二)人物与人物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构成了一个网络式的对比关系。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爱斯梅拉达,她与三个男人的相互对比而显现出人物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这一对比中,雨果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挨优美”的美学原则做了生动的体现。
(三)群体与群体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不仅运用参照对比手法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这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运用这一手法描绘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社会的两个不同群体: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室及上流社会和以乞丐王克洛潘为代表的下层社会。上层社会的统治者们,衣冠楚楚,举止文明,但内心肮脏,野蛮残忍,他们不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凌辱虐待杀戮,而且相互猜忌,明争暗斗;下层社会的被压迫者们虽然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他们心地善良,对内互敬互爱,对外则是团结一心。作者通过两个群体的对比,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突出了反教会、反封建的主旋律,深化了人道主义思想。
(四)多重穿插的对照手法
爱斯梅拉达的真善美与弗比斯的虚伪、副主教弗洛罗的凶恶、加西莫多的丑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极端。同时,围绕着爱斯梅拉达的三个男人又自然而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风流倜傥的弗比斯对待爱斯梅拉达虚情假意,玩弄她的感情,更是在与吉卜赛姑娘往来时脚踏两只船;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一旦遭到她的拒绝就施展阴谋诡计,最终将她置于死地;尽管相貌丑陋的加西莫多曾劫持过爱斯梅拉达,但那也是在他被骗的状况下,才做出来的事情。后来为报答吉卜赛姑娘的“滴水之恩”,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从绞刑架上抢救出来,并百般呵护照料她,更是对她萌生了纯真的爱情,直至殉情而死。雨果正是通过这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网络式的交叉对比,不但使美丑得到了彰显,善恶得到了明晰,而且人物形象更突出,艺术效果更强烈。
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照审美原则”的经典范本。全书在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对比参照中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等典型形象,突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崇高与滑稽、光明与黑暗既相辅相成,又有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