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_2000字
(2019-09-12 17:09:12) 读后感 -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000字
阅读〈童年的消逝〉
BY五二
这里有一场辩论,叫做信息碎片化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倘若按照自我意愿选择立场的话,尼尔•波兹曼很显然是作为反方。
很久前有看《娱乐至死》,当时表妹正在被训斥,说要看点有意义的电视;我信手拈来,告诉她妈妈说,书里讲了,不应该让电视来承担教育的功能。当时的我,真是书本权威的信徒啊。
现在呢,我也是被波兹曼富有神采的文字所蛊惑,将其所言点头赞同;中途看到一位书友的“指点江山”:作者卖关子到现在,所讲的仍与《娱乐至死》有多处重复。且不论正确不正确(应该是有些刻薄了无论如何?),单是这种自信的高屋建瓴般的姿态就值得点赞,同时也让我冷静下来,从全盘接收到辩证反思。
要理解“童年”这个概念,相应的就得清楚“成年”的定义。
在混沌的中世纪时代(越来越多资料表明中世纪并不像我们所认定的那般黑暗、矇昧。),无所谓大人和小孩;绘画作品上的小孩就是微型成人。
#文字说明时代#等到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以后,童年与成年的界限开始明晰。儿童便是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直至掌握成人“秘密”的群体,童年便是婴儿迈向成年的过渡期;这是一种井然有序、循序渐进的姿态,就像印刷书籍上标明页码和分好段落。
#娱乐时代#直到莫尔斯利用电报发送了地球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公共电子信息;电视发展,童年的概念与成年别无二致,界限日趋模糊,这就算得上消逝了。成年的秘密,那些或隐私的,如性;或可怖的,如暴力;全都一股脑传递给所有人。儿童在电视上则表现为“成人”形象,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去充当性冲动的广告对象被认为没什么不妥的;这就像在中世纪触摸孩童的私处很正常一样。
这里有两个问题:
1、适不适宜。以前我们得经过长期的稳定的学习才具备某种技能或素养,所以美国法律规定说22岁以下的民众没有资格参与选举投票,正是因为大众认可一个不到22岁的孩子还不懂得选举投票行为后的深刻意义。那么在我还不能知道疾病和死亡的生理机理和伦理实质的时候,每天看到节目里或新闻里的血淋淋画面,真的合适吗?不仅是“儿童成人化”,也有“成人的儿童化”。儿童出演《红楼梦》、几近中年的女星扮演青春少女,演员们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过着样的不相宜是否会对银屏前不分年龄的观众造成身份认知上的误导?
2、有没有用。“一个完全以现在为中心的、不能揭示时间的持续性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个郑重放弃概念的复杂性而只强调人物个性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个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块就是信息碎片化的局限及后果了。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从放慢到加速,正应和了童年概念的出现与消逝。这算不算一种退化呢?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对话马东,提出两个问题:大众文化越来越有粗鄙化倾向?娱乐是否有高下之分?
粗鄙与精致相对,波兹曼推崇的研究式阅读与碎片化视觉刺激相对;“许知远是想要积累知识,了解过去的那5%的向往精致的人;而剩下95%的人就是在生活,生活在当下,他们拥有可以自由发声的自媒体平台,其中太多的良莠不齐。如果用5%的精致标准来要求大多数,势必觉得文化越来越粗鄙。”
那么是真理或权威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吗?前者更高贵吗?也不尽然。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则是沉淀的结果。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借以完善自身的手段。如果我们以“文化”为“文化”,把它当作终身目的或是价值判断标准去追求——的确挺崇高的,到底是本末倒置的。成全一个人的“阳春白雪”、“高处胜寒”,我以为这既没温度,也缺乏真正的深度。一个只听得来京剧唾弃周杰伦的社会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一个推崇周杰伦淡忘京剧的社会也不一定就是卑鄙的;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主流娱乐方式,真没什么值得唾弃的。
所以我不习惯波兹曼对电子科技的全盘抹煞(算的上是尽职尽责的反方了。),也不习惯看到幼稚园的小孩拿着IPad追网剧。工具就是工具,手段就是手段,没有必要太警惕或是太推崇,这样反倒失了人的姿态。
那顺道说回自己。新学期给自己的要求是多看书。对,不是强调多听讲座多听广播啥,我需要捡拾回心无旁骛阅读文字的习惯。图像和声音的确比文字来得生动形象,但文字它可以挖掘下去,直到后来的不止是文字。也许哧哼哧哼掘好久,也才冒出点甘泉,但这真可谓“甘之如饴”了。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点期待。
另外,我觉得身为成年人我有如何利用电子信息的基本判断,所以我讲我不怕,不过这正是循序渐进的教育赐予我的恩惠。
我并不认可一个小孩子需要什么电子产品,它能赐予的远少于它将剥夺的别的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这一段好多个“我”,其实想表达的是:你,请注意。这也是对为人家长的一些建议。
并不是“批评”电视,只不过是描述电视的各种局限以及这些局限会带来的后果。波兹曼如是说。文中有很多发人深思的质问,我想对于这个“信息爆炸”、问题也挺多的时代,这种略显矫枉过正的劝诫的确是被需要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