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_1400字
(2019-10-05 04:48:43) 读后感 -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1400字
耶路撒冷现象
依山客
耶路撒冷是人类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绞肉机和屠宰场,是人世间最大的停尸房,是精神世界灵魂的安放地!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的确不能作为历史来阅读,因为她经历太多的事儿不能被人们所看清,并且它更像是一个长长的令人心痛的故事,或者一则长长的令人忧伤的神话。阅读这本书如同看着一个从远方走来的人。从遥远的模糊不清,到逐渐的看清了他的轮廓,他走路的姿势、动作、服饰、发型,甚至到后来他的面部表情,好像要逐渐的清晰起来但又好像更加令人迷茫。其实这些都不是我想要说的。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反映出来的“耶路撒冷现象”——人类与生俱来的意志与观念之争。
人们可以想像,地处近地中海东南隅一个山区的角落里的耶路撒冷,最初是一个怎样的荒凉贫瘠、安静偏远又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如今却变成了家喻户晓,世人瞩目的中心!
带一路血腥走到世界舞台前端的耶路撒冷,充分的展示了人性的贪婪,自私,背叛,无奈,卑鄙,无耻,谎言,恩将仇报,背信弃义,欺诈,暗杀,残暴,虔诚,精神错乱,无情无义,享受,义无反顾,奢华,纸醉金迷,善良,不朽,忠贞,坚韧不拔,浮夸,虚伪,呆滞,正义,诚信,聪慧,不甘,美貌,善变,歇斯底里,庄重,学识渊博,道貌岸然,独断,诱惑,公义,理智,血腥,良知,人性与兽行,癫狂,不可一世,悲天悯人,不屈不挠,思考,激情,血肉模糊,恐吓与安慰,幼稚与纯真,所有的一切表现为极为混乱,不分层次,没有逻辑,如同上述文字。
埃及人来了,一路鲜血淋漓;罗马人来了,到处血肉模糊;奥斯特帝国人来了,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波斯人来了!突厥人来了!英国人来了!俄国人来了!美国人也来了!鲜血肥沃着这片土地。尸骨随便的丢弃在来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灵魂依然执著奔向耶路撒冷。尸体堆满耶路撒冷的街道、山岚,虔诚的灵魂扑向已经挤满的锡安山。苍蝇蚊子来了,细菌来了,瘟疫来了。到处腐气冲天,历史的长河带着清风来了,一切化作尘埃。而沉积下来的,是留在世人心中的无限的敬畏与深深的思考。这一切,与人类的无尽的贪婪、自私的意志、不同的观念之争休戚相关。
何时人类能够具有统一的意志与统一的观念,这样的故事就不会重演了吧?但,这的确是永远的真正的梦想!
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观念不同,每个人都想贯彻自己的意志,这样摩擦就产生了,世界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正所谓“耶路撒冷现象”,无解!
《旧约·创世纪》记载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由于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迦南美地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着奶与蜜之处,是与神同在的居所。但从那时起,这里的土地所流的并不是奶与蜜,而是鲜血与泪水!信仰之民,虔诚地赶往这里,在这里虔诚祈祷,把自己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把自己的肉体安放在神子的身旁。等待复活日的到来。这些虔诚的信仰之民,用生命、用鲜血争夺、保卫这块应许之地的归属,几千年来,前赴后继。
耶路撒冷,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
耶路散冷——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灵与肉的安放地!
后记:阅读《耶路撒冷三千年》历时十天,每天至少2到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阅读期间查阅一些资料,涉及中东地区围绕耶路撒冷的历史一些地名、人名、以及对于职务的称谓时有混乱。造成阅读上的实际困难,如同我阅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经历的一样。好在终于读完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