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山而行》读后感_1400字
(2019-09-24 06:29:19) 读后感 -
《居山而行》读后感1400字
《居山而行》读后感
与几年前读过的由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所著姊妹篇,《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一样,云姑这本《居山而行》,给我送来的依然是缕缕清风和淡雅气质。
云姑虽年纪轻轻,却用她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娴熟老道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自然清新的山水画卷,以及一个义无反顾,虔遂道缘的出家人的心路历程。
本书粗略可分为两部分。即作者出家前对故乡的记忆,以及出家后对居山的记述。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自然与生活丰富细腻的写实。她常常将乡间夕照下的光影、风物与农人的姿态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予人温馨…
她何等慈悲温润的情怀,全都沉浸在山川风物之中。她也认真审视过人生,而后寄情山水却不语不迷;有周遭生灵相伴,此时此地,及至此生,早已是心意足矣。
与一般出家人不同,作者对红尘,不是“伤离别”,不是被动的,依依不舍的一步三回头;而是因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毅然决然,规划并践行了自己的人生。这是作者主动的选择。纵有不舍,但还是义无反顾,欣然入山。生命就是这般的离奇,也是如此的炫丽。
她在书中写道:“师爷曾经走过的路,我亦在此停留过,树上开着一样的花,井里的水还在涓涓流淌,只觉冥冥之中,命运相随,又俨然可亲。”
她又说:“天地之间,生灭是常事,人生短则数十载,长亦不过百年,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或为痴,然而在这样的无常中,道人们却恒常地坚守着一份素朴的生活方式,来去无声。”
简单生活乃最大程度的减少“六尘”之侵染,清净“六根”。思欲少了,神态自然安详,举手投足闲适自得,生活遂宁静谐和。
人的需要其实极其有限的,但现实中,人所占有的(或想占有的)又是那样的丰厚富足。生活的简单与精神的清朗是一对孪生子。简单的生活,催生出澄明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反过来,也使生活本身更加充实和有趣。
述及“云游”、“游学”,它把道学者的清越、飘逸之精神境界,形象的和盘托出,似一幅山水画卷,更像一段往事,玄幻渺远……
俗世固然可以带来诱人的感官享乐,但却无法摆脱烦恼痛苦对心灵的纠缠。人最终的生活都是一个人的生活,这于精神层面而言更是如此。将这些东西悟透参透,孑然一身去了“仙界”,又何不是一种好的人生归宿?
过“寂寞而安定”的生活,对一个半大的女孩子而言,似乎显得有些老成持重,也似乎显得太安静。但如果这是那个“半大的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她的心思早已超越了同龄人的趣味人生,“寂寞而安定”则注定了要与她相伴同行,直至梦圆仙逝。
这就是一个与真实生命拥抱的年轻女子,在自己人生的路上,显示出的精神的透彻和明丽。特立独行不仅是为顾及内心的感受,更为的是灵魂的干净和清癯。
听少年云姑的话,看青年云姑的书,一个早已是仙慧具足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至。
人的“出家”纵然相同,但“出家”后的心理感受,想必还是有太多的殊异。我想,这修炼的效果,大抵与当初出家的“理由”或“缘分”关系极大。
云姑的“道缘”,不是因“外伤”的击打,或世俗功利的刺激所致,而是全然发乎于心的“向往”,是循着心灵的指引而来的。这种由内及外的出家人,在道人的旅途上,将会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寂寞也好,喧嚣也罢,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和选择,只要不是违逆自己真实的情感,脚下的路都是自己在走。云姑对内心世界唯美的描摹,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她身在“道缘”中的精神富足,以及与自然山水相依相偎的快乐。人各有志,随缘就好。我祝福她!
(2018、01、03 老邓于苏州)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